“公考热”下的“冷报表”——中公业绩滑坡的背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5:46 1

摘要: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突破350万人,最热岗位甚至出现超7000人争1岗的情况。“上岸”成为无数青年的共同目标。按理说,这应是公考培训机构“躺赢”的黄金时代,然而,素有“考公第一股”之称的中公教育却并未享受到市场红利,反而陷入业绩下滑、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霍然|资深媒体人

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突破350万人,最热岗位甚至出现超7000人争1岗的情况。“上岸”成为无数青年的共同目标。按理说,这应是公考培训机构“躺赢”的黄金时代,然而,素有“考公第一股”之称的中公教育却并未享受到市场红利,反而陷入业绩下滑、亏损加剧的困境。

中公教育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11.55亿元,同比下降20.21%,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滑46.69%。截止2025年9月17日,中公教育的市值由2020年高峰期的近2700亿元降至188亿元。报考人数激增,行业龙头却陷入亏损,这一“倒挂”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退费率居高不下

2010年中公教育推出“高收费、高退费”的协议班模式,吸引大量学员,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这一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帮助公司迅速拉高营收,但是却把长期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随着公考竞争日趋激烈,2025年国考平均录取率降至1.2%,大量学员未能“上岸”,导致退费率居高不下。

同时“退费难”成为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老牌考公机构的常见问题,导致学员投诉激增(“退费难”成为中公、华图的常见问题),进一步损害品牌信誉。截止2025年8月,中公教育在黑猫投诉平台的累计投诉量已经超过13万条,其中多数与退费问题相关。

2025年1月以来,中公教育新增退费类诉讼575件,涉案金额1150万元,平均每起诉讼涉案金额2万元。

此前媒体报道的一个案例,侧面证实了中公教育退款难的问题。据报道,2024年武汉的刘小姐花2万多元报名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合同约定,如果刘小姐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退费1.7万元。事后刘小姐没能通过考试,当她找到该机构时,对方却说,可以退费,但一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

据悉,2024年中公教育的“待退费负债”就达到了5.8亿元。这意味着公司每收入10元,就有近6元可能退回学员。退费压力直接侵蚀企业现金流,由于资金紧张,中公教育不得不放缓退款速度,这导致投诉和诉讼增加;越来越多的退费纠纷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形成难以破解的负向循环。

重资产扩张后遗症

2019年至2021年,中公教育大举扩张,在全国范围内新建大量培训基地,2020年教学网点一度增至1600多个。彼时公司寄希望于通过规模扩张抢占市场,却没预料到新冠疫情后线上教育迅速普及,导致学员消费习惯发生根本转变。

激进的扩张战略遭遇营收增长放缓,单网点收入降至上市前的35%,这场速度与质量的博弈,最终演变成了成本与收入的严重背离,进而对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产生了直接冲击。

近年以来,中公教育开始实施降本增效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关停弱势门店的步伐,截止到2025年6月,该公司在全国直营分支机构的数量已经缩减至700余家。

学员支付能力下降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成为公考主力军。2025年国考职位中,面向应届生的岗位比例高达67%。相比在职考生,应届生支付能力有限,且对价格更为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线上课程(如粉笔教育的9.9元试听课、199元系统班),而非动辄上万的线下协议班。

同时,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大量免费题库、直播课程,以及AI刷题工具(如粉笔APP、腰果公考等)的普及,都进一步削弱考生对高价线下班的刚需。

还有部分考生因“退费难”或“效果一般”,转向更便宜的自学或小班课。

低价线上课程蚕食市场

随着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崛起,大量区域性小型培训机构和个人IP工作室涌入考公赛道。他们通过低价、小班、本地化特色服务,精准截留生源。相比之下,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船大难掉头,反应迟缓,虽然也进行线上教育的倾斜,但是收效甚微。

据了解,中公的线上课程体验差(直播互动弱、题库更新慢),无法与AI刷题工具(如粉笔APP、腰果公考等)竞争。有学员反映,中公线上课程价格中等(2000-8000元),适合预算充足且有意系统学习的学员,而粉笔的线上课程价格更低(500-3000元),但拔高效果有限。不过对于考公的主力应届生而言,显然价格是他们选购课程的第一考量因素。这也是中公线上营收占比迟迟难以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师指出,公考赛道依然火热,但靠“高收高退”协议班模式滚动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公教育作为国内公考的头部企业必须尽快完成商业模式转型,通过轻资产化,降低固定成本,同时运用AI技术为学员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AI智能批改、个性化学习推荐),提升教学效率与用户粘性。

除此之外,他建议中公教育拓展服务,将业务内容从单一考试培训延伸至职业规划、简历优化、入职后培训等全周期服务。

相信中公教育只有完成以上的转型,才能从公考人数激增带来的红利中获得同频的增长,否则业绩与市场的背离将继续扩大,最终可能被变化的考公群体无情抛弃。

来源:诗与星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