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长队等开门!长葛这一43年老店真“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5:40 1

摘要:8点50分,阳光尚未完全洒满街道,新华路新华书店门前,人群已悄然聚集。背着书包的学生,提着布兜的老人,牵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不同的年龄、身份,脸上却有着同样迫切的期待。

8点50分,阳光尚未完全洒满街道,新华路新华书店门前,人群已悄然聚集。背着书包的学生,提着布兜的老人,牵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不同的年龄、身份,脸上却有着同样迫切的期待。

9点钟,正是书店开门的时候。卷帘门还未完全升起,等候的人们已迫不及待地弯腰涌入。

这是新华书店每个周末与节假日开门时的景象。

40余载光阴流转,这座承载着几代长葛人阅读记忆的书店,已悄然蝶变,成为长葛最温暖的“文化会客厅”。

空间焕新:老书店焕发文化新生

“拆封的书,就是让大家免费看!”

占地一千平方米的新华书店,早已突破传统书架的桎梏。钟繇书法文化、“时代楷模”燕振昌等长葛独特的“三类文化、两类人物”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空间设计。

燕振昌事迹

钟繇字帖展

钟繇代表作

红色阅读空间庄重肃穆,少儿阅读区跃动着童声稚语,钟繇书法展区墨香浮动,非遗活动区则让传统技艺触手可及。5万册图书汇成浩瀚书海,每周两次以上的新书补充,则让知识的活水奔涌不息。

红色阅读空间

少儿阅读区

钟繇书法展区

非遗活动区

每逢新书到店,店员们默契地执行“拆封规则”:畅销书籍必拆封,其他不易损耗的新书,也尽量保证拆封一本供大家免费翻阅。

“拆封的书,就是让大家免费看。我们不怕书被翻旧,只怕书被冷落。”店员李晓婧说,“我们新华书店想做也一直在做的,就是为长葛市民提供一个自由阅读的港湾。”

全民书房:全天候的“城市自习室”

“这里安静又免费,现在已经是我们家的‘第二书房’了!”

无论是寻常周末还是节假日,新华书店的卷帘门尚未开启,店门外的队伍已然成形:有人背着书包静候,有人低头背着单词,还有人坐在台阶上吃早餐,构成这座城市别样的风景。

卷帘门开启后,初高中生们箭步奔向自习座位,成年人或独自阅读或牵着孩子走向少儿区,银发老人在历史类书架前驻足凝神……这方天地,已然成为全民共享的知识港湾。

午后暖阳时分,更多的中小学生涌入,或专注阅读,或在家长陪伴下探索知识乐园;待到华灯初上、暮色四合,则有退休老人与下班族在此夜读,享受夜的宁静。

一些常客给店员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位四年级的女孩是《盗墓笔记》的铁杆粉丝,每周末必来赴这场惊险之约;一位长葛二中的学生每晚准时出现在文学区,写完作业的他来书店阅读至夜晚九点,风雨无阻;一位环卫工阿姨中午来书店喝水歇息时,总捧着本医学养生书,在角落的椅子上凝神细读;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沉浸于《斗罗大陆》等玄幻类书籍的奇幻世界,被问及缘由时腼腆一笑,“得先了解孙子喜欢什么,才能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嘛”;还有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此各得其所——身为小学生的大儿子写作业,幼儿园的小儿子翻阅绘本,她则专注备考导游证。“这里安静又免费,现在已经是我们家的‘第二书房’了。”已通过考试的母亲笑着说。

从晨曦微露到夜幕低垂,5万册敞开的书籍,默默见证着整座城市的求知时光。

活动纷呈:月月周周的文化盛宴

“把文化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播撒出去。”

新华书店已经从单纯的图书卖场转型成为集阅读、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我们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书店经理李春晓介绍道,“卖书不是终点。让市民走进来,让书活起来才是。”

自去年起,每周六日下午2:30-5:00,阅读分享会、观影会与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准时交替开场。15个名额在书店微信群中常被“秒光”。“阅读+非遗体验”的新模式,将漆扇、中药香囊制作和手工扎染等传统技艺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非遗魅力,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阅读分享会

观影会

非遗手工体验活动

寒暑期的研学营盛况更甚,上午(9:30-12:00)及下午(2:30-5:00),孩子们晨读诗歌、学习传统文化、做手工、完成学校作业,日程安排得充实有序。即将推出的暑期“21天学习打卡”计划,则为苦寻自习空间的高中生们提供一方天地。

“节假日我们还会组织外出研学活动。”店员李晓婧的话语朴实有力,“现在书店月均举办8-10场活动,微信群、公众号与‘百姓文化云’小程序三线预告,就是想以多元的活动为媒介,把文化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播撒出去。”

书店的脚步早已不囿于店里这片天地,更积极地向外延伸。“送书‘七进’(进社区、乡村、军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图书捐赠活动惠及福利院与希望小学。我们还联合社区举办知识讲座,邀请沈石溪、郁雨君、张之路等多位著名作家走进校园。”李春晓介绍。文化服务的触角越伸越广,文化的种子在城乡落地生根,书香无声浸润着城市肌理。

温情驿站:城市温度在此汇聚

“看着孩子们长大,是种奇妙的体验。”

散落各处的桌椅不仅服务于阅读与自习,更让陌生学子在此结为学伴,相互讲题。

自助饮水吧的免费茶水,是附近环卫工人最亲切的温暖补给站。不仅如此,店员们还会细心收集拆封后的图书封条与牛皮纸,赠予环卫工人们加固扫帚,“这个绑扫帚,结实!”。逢年过节,书店的慰问水果也总不忘分享给他们一份。“他们辛苦,来歇歇脚,我们特别理解。”店员的话语中透着温情。

自助茶水

书店服务台除了提供免费纸笔,还备有几副不同度数的老花镜,以及针线盒、创可贴与应急药品。尤其是那几副老花镜,成为白天来此阅读的老人们最贴心的“眼睛”。

创可贴和应急药品

针线盒、老花镜等

正是这份无处不在的体贴,让书店成为市民心中的“好去处”。2023年3月底,书店响应市民呼声,将营业时间贴心延至夜晚九点。一盏灯,为城市点亮了更长的文化守候。

书店新增的零食区前,戴电话手表的孩子正扫码购买饼干。“和咱们当年攒硬币买《故事会》多像啊!”两位“80后”父亲笑着感叹。时代在变,流行的书籍也在变,一代人有着独属于一代人的阅读记忆。

“现在最受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其实还是探险类,《墨多多谜境冒险》《墨多多成语故事》《小猪唏哩呼噜》都很热门。”李晓婧笑着介绍,“《米小圈上学记》、漫画《大中华寻宝记》系列与《半小时漫画》历史系列也很受欢迎。”

“对于大孩子,《我不是戏神》《难哄》等从网络连载走向实体出版的书籍很受欢迎。”店员周园补充道。

时光流转,流行更迭,但经典永不褪色。“余华老师的书依然非常受孩子们喜爱,还有刘慈欣老师、莫言老师的书籍仍常被年轻读者翻阅。”周园说。

“看着孩子们长大,是种奇妙的体验。有位常来的小女孩会在微信上跟我抱怨数学题太难,也会兴奋地分享她考了好成绩。”李晓婧翻着微信感叹,“还有位素未谋面的顾客,是在2021年疫情期间结识的网友,这几年他常在线上为孩子订书,一年又一年的教辅与课外读物,我也无声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呢。”

这些细碎的交汇,让温情与时光交融,散作记忆长河里的星辰。当时只道是寻常,待日后回望,却总在人心头泛起一抹独特的暖意。

40余年,总有人正少年。带着电话手表买零食的孩童,十几年前手持借书证借阅的孩子,数十年前攥着硬币买书的少年,不同的身影在时光中重叠。而新华书店始终在这里,静默守候。

后记:一盏灯,照亮城市精神坐标

深夜九点,当最后几位读者合上书页轻声告别,那盏为阅读守候的灯,在目送他们离去后,才温柔地隐入夜色,却也在长葛人心中日夜不熄,温暖着整座长葛城。

40余载光阴,新华路新华书店早已超越单纯的“图书卖场”,成为长葛人精神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坐标。

这里安放着孩童对冒险故事的渴望,记录着少年为梦想奋笔的剪影,抚慰着长者在岁月中求知的从容。它用书页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在日复一日的开合之间,无声滋养着长葛这座城市的文化根系,见证并参与着一代又一代长葛人的成长;也在这个信息奔流,阅读碎片化的时代,用实体空间的温度与开放的姿态,守护着一方深度阅读与人文交流的净土,诠释着实体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

注:长葛新华书店的历史可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书店在1982年搬迁到新华路上,至今已43年。

全媒体实习记者/王子懿

版式/王锐 校对/棠思 终审/赵凤丽

来源:长葛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