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验出致命菌!拿破仑征俄惨败,真凶不是严寒是这俩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4:42 1

摘要:法国巴斯德研究所2025年的一项新研究,把拿破仑1812年征俄惨败的原因重新翻了出来。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2025年的一项新研究,把拿破仑1812年征俄惨败的原因重新翻了出来。

研究团队对立陶宛维尔纽斯万人坑出土的13名法军士兵遗骸做了DNA检测,结果没找到之前认定的斑疹伤寒病原体,反倒检出了能致副伤寒的肠道沙门氏菌和引发回归热的伯氏疏螺旋体。

作为长期关注历史与科学交叉领域的作者,我觉得这事儿特有意思,它不光改了一个历史结论,更让我们看清了“看不见的敌人”有多厉害。

这事得从2001年说起,立陶宛的建筑工人挖电话线沟时,意外挖出了一个埋着几千具骸骨的万人坑。

从皮带扣和硬币来看,这些都是拿破仑麾下的士兵。

当时就有研究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在遗骸里找到了斑疹伤寒病原体,再加上士兵遗骸没有外伤,大家更笃定是斑疹伤寒拖垮了大军。

我以前看历史书也信了这个说法。

毕竟当时的随军医生巴伦・拉雷在笔记里写过,士兵把衬衫扔到火里,虱子的爆裂声像两个步兵团在交火。

斑疹伤寒正是虱子传播的,这逻辑看起来没毛病。

但2025年的新研究换了玩法,用的是下一代测序技术。

这种技术能同时对数百万个DNA片段进行测序,就算古DNA降解得只剩碎片也能捡出来。

研究人员从士兵牙齿里提取了样本,牙齿牙髓的封闭环境能把病原体DNA保存得更久。

结果出人意料,13份样本里没一份检出斑疹伤寒病原体,反倒有4份带了肠道沙门氏菌,2份有伯氏疏螺旋体。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安妮・斯通评价说这研究做得很漂亮,我特别认同这个说法。

它不是瞎猜,而是用技术实打实推翻了旧结论。

本来想旧研究都过去快20年了,应该没什么可质疑的,但后来发现技术差距真能拉开认知鸿沟。

以前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像在抽屉里找指定文件,只能确认有没有你要的那个;现在的测序技术则是把整个抽屉倒出来逐个辨认,藏着的未知文件也能被发现。

这些病菌能在军队里大肆传播,和当时法军的生存条件脱不了干系。

1812年6月,拿破仑带着60万大军踏进波兰,麻烦就开始了。

当地道路平时全是浮土,下雨后变成烂泥,补给车根本跟不上主力部队。

士兵们渴得没办法,只能喝路边的脏水,这就给肠道沙门氏菌创造了机会。

光明网的报道提过,副伤寒通过污染水源传播时,一个感染者能传给十几个人。

法军每天要喝两升水,水源一污染,病倒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副伤寒会让人持续高烧、吃不下东西,在没特效药的年代,士兵本来就营养不良,染上这个基本等于判了死刑。

回归热的传播更离不开虱子。

法军为了防俄军夜袭,只能挤在封闭的房舍里睡觉,衣服几个月不换,虱子在身上疯狂繁殖。

伯氏疏螺旋体通过虱子叮咬进入人体,会让人周期性发高烧,烧退了人也虚弱得走不动路。

8月的时候法军主力还有26.5万人,过了两周就只剩10.3万人,这么快的减员速度,光靠打仗根本解释不通。

俄军的“坚壁清野”战术更是火上浇油。

他们把沿途的粮仓和水井全毁了,法军只能挖野菜、抢牲畜,吃的东西本身就不干净。

中国网的文章里提过,有士兵日记写着“吃了变质的马肉,当天就上吐下泻”,这种状态下免疫力暴跌,病菌自然趁虚而入。

就算没有严寒,这么折腾下去军队也撑不住,病菌只是提前给法军判了“死刑”。

疾病对战斗力的打击是实打实的。

渡过别列津纳河时,大量病员走不动路,只能留在岸边,要么被冻死要么被俄军俘虏。

有军官在报告里写“能拿枪的人不足三成,队列里全是咳嗽声”,这样的军队根本没法打仗。

研究这事儿时我还发现个细节,沙门氏菌在零下20度的低温里还能存活。

以前总觉得冬天细菌不容易传播,现在才明白,法军挤在一起取暖的封闭空间,反而成了病菌的“保温箱”。

这场惨败的影响远超战场本身。

拿破仑损失了30万精锐,1813年莱比锡战役时连像样的兵力都凑不出来,反法联盟趁机反攻。

1814年他被迫退位,就算1815年想复辟,手下的新兵也顶不住联军的攻势。

可以说,这两种病菌间接敲响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丧钟。

这事也让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新看法。

以前总觉得历史结论是板上钉钉的,现在才知道,技术进步能帮我们看到更多“隐形细节”。

就像2023年对黑死病遗骸的DNA研究,确认了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菌,修正了以前的错误认知。

拿破仑军队的案例只是个开始,那些埋在地下的遗骸里,说不定还藏着更多没被发现的历史真相。

研究负责人拉斯科万说要保留剩余样本等更先进的技术,我特别认同这个做法。

历史研究不该追求“一锤定音”,而是要跟着证据不断修正认知。

毕竟,真正的历史真相,往往就藏在这些微小的DNA片段里,藏在那些以前被忽略的“细节”里。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