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惑操作!乌克兰经纪公司秒变军火商,10亿订单竟无一名工程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2:09 2

摘要:不吹不黑,军工行业在大家印象里,那都是高精尖的代名词。别的不说,得有专业的工程师团队、成熟的研发体系,还要过层层资质审核,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咱就是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把战争当成生意做,还做得这么 “明目张胆” 的,乌克兰这家公司绝对排得上号。

一家靠签演员、找外景地的经纪公司,说转型就转型做军火,一年狂赚 10 亿美元,背后还牵扯着总统的昔日好友。

这不是狗血剧剧本,而是真实发生在乌克兰的离谱事儿,里面的猫腻和漏洞,说出来能让人大跌眼镜。

不吹不黑,军工行业在大家印象里,那都是高精尖的代名词。别的不说,得有专业的工程师团队、成熟的研发体系,还要过层层资质审核,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

可乌克兰这家叫 “Fire Point” 的公司,偏偏打破了所有规矩,上演了一出 “蛇吞象” 的戏码。

这家公司早前就是个普通的影视经纪公司,主业是帮剧组找演员、勘外景。

2016 年的时候,还帮泽连斯基主演的电影《八个最佳约会》做过配套服务,跟总统当年待的 “第 95 区” 影视工作室关系好得没话说。

谁能想到,到了 2023 年,它突然画风一转,宣布要做军用攻击无人机,直接闯进了国防工业这个高门槛领域。

更离谱的是啥?这家公司满打满算就 18 个员工,连个正经的设计工程师都没有。按常理说,这样的小作坊别说做无人机了,就算组装个玩具模型都未必靠谱。

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它不仅拿到了订单,还一口气拿下了乌克兰政府 10% 到 30% 的攻击无人机采购份额。

靠着这些政府合同,这家昔日的演员经纪公司,一年时间就狂赚了约 10 亿美元,被业内吹成了 “战时经济奇迹”。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哪儿是什么奇迹,分明是 “关系硬” 的结果。公司不仅和 “第 95 区” 工作室渊源深厚,负责人还跟泽连斯基的昔日商业伙伴提穆尔・明迪奇走得极近。

外界都猜,它能一路畅通无阻,全靠这些过硬的政治资源。就算有人质疑,官方也总能用 “国防机密” 当挡箭牌,不公开任何合同细节,把质疑声压得死死的。

赚大钱不可怕,怕的是赚黑心钱,而且还是在国家打仗的时候赚救命钱。Fire Point 的发财路,从一开始就沾满了 “猫腻”,前线士兵的投诉早就满天飞了。

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去年夏天的调查,直接把这家公司的真面目扒了出来。

审计人员一核算发现,他们生产的 FP-1 型无人机,单机生产成本还不到 5.8 万美元,可报给政府的投标价,居然硬生生高出了 1670 万美元。

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溢价了,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薅国家羊毛。

前线士兵的反馈更能说明问题。有士兵吐槽,这些无人机看着花哨,实战效果差得离谱,要么飞着飞着就失控,要么命中率低得吓人,根本没法满足战场需求。

反观俄罗斯的无人机,每隔 15 分钟就来一轮轰炸,打得乌军连上个厕所都得提心吊胆,两者一对比,差距立马就出来了。

最让人愤怒的是,明明查出了价格虚高的铁证,本该启动的重新谈判程序却没了下文,合同最后还是按原价签了。

调查人员发现,这事儿跟明迪奇的行踪刚好对上了 —— 调查一开始,他就赶紧离境了,直到 9 月份才悄悄返回乌克兰。

虽然《纽约时报》没直接说他涉案,但在乌克兰老百姓眼里,他就是 “泽连斯基的钱包”,专门帮着搂钱的。

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NABU 的调查之所以不了了之,根本是迫于政治压力。

更让人寒心的是,泽连斯基还曾修改法律,剥夺了 NABU 和另一个反腐机构的独立性,把它们划归总检察长办公室管辖,说白了就是想掌控反腐调查,不让他们查到自己人头上。

后来虽然因为民众抗议和西方施压,又撤销了这项法案,但反腐机构的独立性已经被严重破坏,再想深入调查权贵相关的案件,难如登天。

靠无人机赚得盆满钵满后,Fire Point 还不满足,想玩把更大的,直接启动了巡航导弹项目,取名 “火烈鸟”。

可这一次,它没能复制之前的 “奇迹”,反而闹出了个国际大笑话。

这个 “火烈鸟” 导弹项目,只开发了九个月就匆匆亮相,还敢吹牛皮说性能超越美国的 “战斧” 导弹,能打击 3000 多公里外的目标。

可原型机一曝光,就被专家看出了一堆问题:外观明显是抄的英国导弹,却被涂成了粉色,负责人还找了个离谱的理由,说 “因为项目主管是女性”。

咱掰开揉碎了说,这导弹根本就是个 “四不像”。弹体用的是普通圆柱体,雷达一扫描就能轻易发现,完全没有隐身能力;发动机居然是 1960 年苏联研制的老古董,原本是给教练机用的。

里面的电子元件更扯,全是民用货,说是 “车库里手工拼凑” 的都不为过。

更搞笑的是,研发团队居然用星链终端当数据链,一开机就把周边 10 公里的手机信号全屏蔽了,当地农民都跑来投诉,说 “你们打坦克,我们连抖音都刷不了”。

这么个粗制滥造的玩意儿,自然逃不过失败的命运。泽连斯基后来也不得不公开承认,“火烈鸟” 项目遇到了严重的技术难题,而且投入的资金已经全部花光,根本没法继续推进。

更惨的是,它的生产场地还被俄军盯上了,去年 10 月遭到了 “伊斯坎德尔” 导弹的精准打击,生产线直接被摧毁。

爱尔兰记者查伊・鲍斯的讽刺一针见血:当俄罗斯成功测试核推进导弹的时候,乌克兰的 “火烈鸟” 却成了哑弹。

这事儿不仅让乌克兰丢尽了脸,更暴露了西方援助资金的使用乱象 —— 多少国家的援助款,没用到前线士兵身上,反而被这些 “关系户” 公司浪费在了没用的 “面子工程” 上。

现在乌克兰前线士兵缺枪少弹、补给困难,而这家从演员经纪转型来的 “国防新星”,不仅没帮上忙,还在背后拖后腿,老百姓能不失望吗?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