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 年开春,无锡鸿山开发区的施工队刚把推土机开进工地,铲斗就撞上了硬东西。扒开浮土一看,底下全是泛着青光的瓷片,还有些带着纹路的金属碎块。干活的老乡装了半编织袋送文管站,老专家捏着块编钟残片,手指头都直打颤:"这不是普通土墩,是王侯级别的坟茔!" 谁也没
2003 年开春,无锡鸿山开发区的施工队刚把推土机开进工地,铲斗就撞上了硬东西。扒开浮土一看,底下全是泛着青光的瓷片,还有些带着纹路的金属碎块。干活的老乡装了半编织袋送文管站,老专家捏着块编钟残片,手指头都直打颤:"这不是普通土墩,是王侯级别的坟茔!" 谁也没料到,这一铲子竟刨出了横跨吴越两朝的贵族墓群,2000 多件文物藏着春秋末年的惊天秘密。
江南乡下从不缺土墩,但鸿山这百来个土墩透着股不寻常 —— 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盘上的棋子。施工队挖的 "老虎墩" 只是其中一个,等考古队赶到时,地面已露出了规整的墓道痕迹。村里老人说,这地方早有说法,山上埋着刺吴王的刺客,还有汉朝隐居的高士,只是没人当回事。
最先清理的两座小墓就让人大吃一惊:玉龙盘着 S 形纹,玉璜薄得能透光,春秋时候,普通贵族压根没资格碰这些玩意儿。可翻遍墓室,别说墓志铭,连个刻字的瓦片都没有。更奇的是,随着钻探深入,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的邹厚本教授发现,这些土墩里既有西周晚期的几何印文陶,又有战国早期的青瓷礼器 —— 这哪是单一朝代的墓葬,分明是跨越吴越大国的贵族埋骨地。
2003 年秋天,北京传来的碳 14 检测结果让考古队炸开了锅:墓葬年代集中在公元前 473 年到 468 年之间。懂历史的都知道,公元前 473 年正是勾践破姑苏、夫差自尽的年份 —— 越国刚灭吴,怎么会在吴地冒出这么多高规格贵族墓?这事儿在考古界吵了好一阵子。
后来邹厚本教授带队钻了 108 个土墩才解开谜团:这里原本是吴国贵族的墓地,从西周晚期就开始用,越灭吴后,获胜的越国贵族直接沿用了这块 "风水宝地",形成了罕见的吴越文明延续性墓葬群。这就解释了为啥墓里既有吴式的曲折纹陶器,又有越式的青瓷乐器 —— 根本是两代贵族共用了一片陵园。
真正的重头戏在邱承墩,整个墓群里最大的土墩。封土长近 79 米,底下的墓坑却有 57 米长,呈中原诸侯才用的 "中" 字形,这在越国墓葬里是独一份的。挖开墓道南侧的壁龛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26 件编钟、13 件句鑃、还有从没见过的青瓷缶,整整齐齐排了半壁龛,光乐器就有 500 多件,比有些诸侯墓的还齐全。
邱承墩出土的 1100 多件文物里,每一件都在喊 "身份不一般"。最打眼的是套 "五璜佩",南京博物院的张敏所长当时就说:"周代礼制摆着呢,大夫最多戴三璜,只有诸侯能用五璜"。更绝的是墓里的玉覆面,用条带分成四区,每区都雕着龙纹,还有个玉带钩刻了四条蛇盘绕,这纹饰等级仅次于越王墓。
那三件青瓷三足缶更有意思,之前只在《史记》里见过 "渑池之会" 秦王击缶的记载,可谁也没见过实物。这三件缶口径 40 厘米,口沿爬着蜥蜴,敲起来深腹能共鸣,专家考证是专门的乐器,2008 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击缶表演,创意就从这儿来的。还有个琉璃釉玲珑球,八条蛇互相咬着尾巴,红、蓝、白三彩相间,比唐三彩早了千年,专家说这是象征神权的神器,越国考古里还是头回见。
最让人惊叹的是枚玉飞凤,才 3.2 厘米长,正反两面的羽纹得用放大镜才看得清,后来直接成了无锡的市徽原型。要知道越国玉器向来以精巧出名,可这枚玉凤既有越玉的灵动,翅膀的斜线纹又带着中原凤鸟的影子,说明那时候吴越早和中原互通有无了。
墓主身份成了最大的谜。张敏所长根据规模断定,这是仅次于越王的越国大夫墓 —— 规格比其他贵族墓高太多,却又比绍兴印山越王墓小一圈。有人立刻想到了范蠡和文种,这两位都是越国灭吴的大功臣,还都是楚国人,墓里的中原礼制痕迹倒能对上。
鸿山附近的地名早透着线索:蠡河、蠡湖、西施墩,全跟范蠡有关。《国语》里说范蠡灭吴后 "浮于五湖",这五湖就在鸿山附近。有学者猜,所谓 "归隐" 可能是托词,这儿说不定是范蠡的家族墓地。可文种的说法也站得住脚,勾践杀功臣是史实,文种死后被厚葬,规格刚好能对上邱承墩的等级。
更巧的是,鸿山真有 "刺客墓" 的传说。杨梅坞里有三座墓成 "品" 字形,中间是汉朝的梁鸿墓,左右分别是专诸和要离的墓 —— 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这两位吴国刺客当年就埋在这儿。能和刺客名人做邻居,墓主绝不可能是普通贵族。但没出土文字文物,一切都只能是推测。
鸿山墓群挖完这些年,2000 多件文物把吴越争霸的收尾拼得越来越清楚:这里不是单纯的越国墓,而是从吴国延续到越国的贵族陵园;越国也不是史书里的 "蛮夷",早在战国早期就有了能媲美中原的青瓷工艺和礼乐制度,连琉璃釉技术都玩得很溜。
墓主是谁至今没定论,可能是范蠡的家人,也可能是文种的后裔,甚至是位没留下名字的越国重臣。但这不重要了 —— 那些青瓷上的蟠虺纹、玉器上的微雕、乐器组合里的中原与吴越混搭,早把答案说了:春秋末年的江南,早就是文明交融的舞台。
你觉得邱承墩里埋的是功成身退的范蠡族人,还是鸟尽弓藏的文种后裔?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判断。
墓里出土的琉璃釉玲珑球,蛇身上的蓝釉是中国最早的低温琉璃技术,可器型却带着点西方影子。明天咱们聊聊:这两千多年前的 "三彩神器",会不会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早证据?
来源:武林斗小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