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平时攀升3倍以上,其中脑卒中(中风)的死亡率更是位居秋冬急症榜首。低温会让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飙升,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陡增。对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吸烟、肥胖、脑血管疾病
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平时攀升3倍以上,其中脑卒中(中风)的死亡率更是位居秋冬急症榜首。低温会让血管急剧收缩、血压飙升,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陡增。对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以及有吸烟、肥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秋冬季节必须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脑血管疾病发作急、进展快,黄金救治时间仅有4.5-6小时,一旦错过,可能留下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时,需要您保持警惕、及时就医。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残疾甚至造成生命危险。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脑血管疾病“预警信号”
这些症状要牢记
1.前期“小信号”:别把这些不适当“老毛病”
很多人会把脑血管疾病的前期症状误认为是疲劳、感冒或老花眼,从而延误干预时机。若频繁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
反复头晕: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或者走路向一边歪斜等;视力异常:突然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或看东西出现重影;肢体麻木:单侧手臂、腿部或面部发麻,如“蚂蚁爬”般的感觉,或手指、脚趾灵活度下降;频繁打哈欠:即使睡眠充足,也总忍不住打哈欠,这可能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记忆力下降:突然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说话时突然卡顿、想不起常用词汇,表达能力下降。脑血管疾病并非突然爆发,身体往往会提前发出预警。这些“小信号”看似轻微,实则是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表现,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症状与脑卒中相似,但持续时间短(通常几分钟,可自行缓解)。但需警惕的是:“小中风”发作后72小时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达10%-20% ,它是“大中风”最明确的预警信号。
“小中风”的典型症状可通过“BE FAST”原则快速识别:
“B”——Balance(平衡):指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眼睛):指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模糊困难。
“F”——Face(面部):指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手臂):指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语言):指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时间):指及时记录发病时间,一旦发现上述卒中早期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刻就医。
3.脑卒中(中风):紧急发作,这些症状出现需“分秒必争”
脑卒中是秋冬季节最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作时症状剧烈且进展迅速,黄金救治时间极短,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最常见,占脑卒中的70%-80%
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起,发作时症状逐渐加重,常见表现为:
●剧烈头痛:突然出现持续性头痛,疼痛部位固定,程度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
●肢体瘫痪:单侧身体完全无力,无法抬起手臂、站立或行走,甚至无法自主翻身;
●语言障碍:完全说不出话,或说话颠三倒四、让人无法理解,即“失语”;
●意识障碍:出现嗜睡、烦躁不安,严重时意识模糊、昏迷;
●吞咽困难:喝水、吃饭时呛咳不止,无法正常吞咽。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死亡率高,多与高血压相关
出血性脑卒中由脑血管破裂引起,常因血压骤升诱发,症状更急更重,除上述部分症状外,还伴有:
●喷射性呕吐:呕吐呈喷射状,与普通呕吐不同;
●颈部僵硬:脖子僵硬、活动受限,低头时下巴无法触碰胸部;
●瞳孔异常:两侧瞳孔大小不一,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这是颅内压升高的危险信号。
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都需牢记:不移动患者、不喂水喂药、不随意按压人中,让患者保持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同时立即拨打120,告知医生患者症状和发作时间,为救治争取时间。
秋冬预防脑血管疾病
做好这7件事,给脑血管“上保险”
识别症状是“保命关键”,主动预防才是“根本之策”。秋冬季节预防脑血管疾病,需从保暖、监测、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入手,给脑血管筑牢“防护墙”。
1. 保暖优先:避免血管“受刺激”
●低温是脑血管疾病的“催化剂”,保暖需做到“全面且循序渐进”:
●外出时戴帽子、围巾、口罩,重点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冷风直接刺激血管;
●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先在门口适应几分钟再进门;
●洗澡时水温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血管收缩或扩张;
●早晨起床时不要突然起身,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诱发脑血管意外。
2. 严控血压:血压稳定是脑血管的“第一道防线”
●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头号危险因素”,秋冬季节血压波动大,需加强监测和控制:
●每天定时监测血压,记录血压变化;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减药或停药;
●血压控制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肾病或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 合理饮食: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血管负担
秋冬季节饮食需做到“三多三少”:
●多吃稀释血液的食物: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避免晨起空腹;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多吃优质蛋白:适量摄入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豆制品、瘦肉、鸡蛋;
●多吃控压食物:如芹菜、洋葱、黑木耳、香蕉等;
●少吃高盐食物:避免咸菜、腌肉、加工食品;
●少吃高脂食物: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避免血脂升高堵塞血管;
●少吃高糖食物:控制甜食、含糖饮料摄入,避免血糖波动损伤血管。
4. 适度运动:激活血液循环,避免剧烈运动
●秋冬季节运动需“温和且适时”,避免低温和剧烈运动刺激血管:
●运动时间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4点,避免清晨低温时段运动;
●运动方式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瑜伽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
●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不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避免突然停止运动。
5.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给脑血管“休息时间”
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加重脑血管负担,秋冬季节需保证充足睡眠。
6. 戒烟限酒:远离脑血管“隐形杀手”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秋冬季节需严格控制。
7. 情绪管理:避免情绪波动“刺激”血管
●秋冬季节易出现“季节性情绪低落”,情绪激动、紧张、焦虑会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血管疾病:
●避免大喜大悲,遇到事情冷静处理,学会调节情绪;
●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可通过读书、养花、听音乐、跳广场舞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舒畅。
温馨提示:秋冬季节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但并非“不可防”。牢记症状、做好预防、掌握急救知识,就能为自己和家人的脑血管健康“保驾护航”,帮助您和家人远离脑血管疾病的威胁,平安度过秋冬。
来源 烟台芝罘医院公众号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