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很多活下来的日本兵来说,真正的战争在那之后才开始,就在他们自己的脑子里。
很多人都说,战争结束于1945年。
这话不对。
对很多活下来的日本兵来说,真正的战争在那之后才开始,就在他们自己的脑子里。
每当夜深人静,闭上眼睛,总有那么几张中国人的脸,跟烙铁一样烫在他们的记忆里,怎么也抹不掉。
这些脸,不属于什么大人物,都是些带兵打仗的军人,但就是这些军人,硬生生把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打成了一个笑话。
有意思的是,让这些日本兵怕到骨子里的,不是同一类人。
有的人是在大城市、大平原上,摆开阵势硬碰硬,拿人命去填战线的;有的人呢,却像鬼魅一样,钻在日本占领区的山沟里、村庄里,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冒出来,给你致命一击。
先说说那个在正面战场上,让日本人把牙都咬碎了的硬骨头。
这个人叫薛岳。
提起他,就得提长沙。
那地方对当年的日军来说,简直就是个魔咒。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集结重兵,想拿下这个华中重镇,结果一次又一次地撞得头破血流。
这背后,就是薛岳捣鼓出来的一套打法,他自己起了个名叫“天炉战法”。
这名字听着玄乎,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把打仗当成炒菜。
他把长沙附近的大片地方都算计好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河,哪里适合埋伏,哪里适合决战,都规划得明明白白。
他的战术就是,先故意示弱,放开一条路,让日本人以为捡了便宜,大摇大摆地往里钻。
等日军的主力都进到他预设好的“炉膛”里,他就立刻下令,把四周的口子全部扎紧。
这时候,原本撤退的中国军队会从四面八方杀回来。
山顶上,树林里,河对岸,到处都是枪口。
日军就像被倒进滚烫铁锅里的豆子,四处乱蹦,却怎么也蹦不出去。
他们的飞机、大炮在这种被分割包围的地形里施展不开,精良的装备成了摆设。
而中国军队就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层层地围,一层层地耗,用人命和子弹,硬生生把炉子里的日军“烤熟”。
最狠的一次,就是万家岭那场仗。
日军一个叫第106师团的部队,一万多人,一头扎进了薛岳的包围圈。
那地方全是山,大炮都拉不上去。
最后,这一个师团基本上被全锅端了,尸体铺满了山沟。
从那以后,日本军官私底下都说,别去惹薛岳那个“老虎”,去他的防区,跟自己走进坟墓没两样。
甚至有传言,日军后来打到薛岳广东老家的时候,高层特意下了命令,不许骚扰他的祖坟和家人。
这不是尊敬,这是被打出来的恐惧。
跟薛岳这种“筑墙挡水”的防守大师不一样,还有一位将领,他的打法是主动出击,而且是跑到国外去打。
这个人是孙立人。
孙立人跟当时大多数中国将领不一样,他是正经在美国军校留过学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满脑子都是现代化的军事思想。
他带的部队,叫新1军,拿的都是美国援助的装备,吃穿用度都跟其他“国军”兄弟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很多人背地里都瞧不上,觉得他们是温室里的花朵。
结果,在缅甸的丛林里,这支部队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当时英军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几千人被困在一个叫仁安羌的地方,眼看就要被全歼。
孙立人接到命令去救援。
他的部下当时只有一千来人,要去挑战数倍于己的日军,谁心里都没底。
孙立人到了现场,二话不说,亲自到前线拿望远镜观察。
他发现日军虽然人多,但战线拉得太长,有点狂妄。
他立马做出决定,不等了,马上打。
他把部队分成几路,直接从正面猛插进去。
日本兵哪想到这帮中国人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就跟他们拼刺刀,一下子被打懵了。
那场仗打得昏天黑地,孙立人的部队硬是用血肉撕开了一个口子,把被围的英军救了出来。
这一仗,不仅让英美盟军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也让日本人第一次在东南亚的丛林里,尝到了被中国精锐部队迎头痛击的滋味。
孙立人的打法,就是快、准、狠,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插敌人要害。
如果说薛岳和孙立人是明面上的“铁锤”,那在广大的敌后战场,还有一群人,他们更像是空气里的“毒药”,无声无息,却能让日本这个巨人从内部开始腐烂。
这其中,彭德怀算是一个代表。
他在华北搞的那个“百团大战”,把日本人都给打糊涂了。
当时,日本人觉得华北已经基本“安定”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正面战场。
他们以为,剩下的那些八路军,不过是些小打小小闹的游击队,翻不起大浪。
结果,在一个深夜,整个华北的日军据点都炸了锅。
铁路被一截一截地扒掉,桥梁被炸上天,矿山被水淹没,通讯线全部被剪断。
日本人一夜之间,发现自己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各个据点之间的联系全断了。
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中国军队在同时动手,只知道到处都在挨打。
后来统计,八路军出动了一百多个团的兵力,所以叫“百团大战”。
这次行动的总指挥,就是彭德怀。
他的性格就跟他的战术一样,认准了就干,而且要干就干大的。
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告诉日本人:你们占领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是安稳的。
只要我们还在,你们就别想睡一个安稳觉。
这次行动虽然让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它从心理上,给了日本侵略者沉重一击,让他们明白,这场战争,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这些神出鬼没的将领里,还有一个更让日本人头疼的,叫刘伯承。
他瞎了一只眼睛,被人称为“独眼龙”,但他的心比谁都亮。
他打仗,不靠蛮力,全靠脑子。
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地形,给日本人下套。
比如,他会在一条路上设伏。
但他不是简单地把部队藏在路两边。
他会先派小股部队去骚扰,打几枪就跑,把日本人的大部队引过来。
等日本人气势汹汹地追过来,进入一个狭窄的山谷,他才会下令开火。
而且,他打的不是最前面的,也不是最后面的,专打中间的指挥车和辎重车。
车一毁,路一堵,整个日军队形就乱了。
前面的想退,后面的想冲,全都挤在一起,成了活靶子。
刘伯承在敌后建立的根据地,就像一个个钉子,死死地钉在日本占领区的心脏。
这些根据地自己生产粮食,自己造武器,有自己的学校和医院,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
日本人想拔掉这些钉子,派重兵来“扫荡”,结果一头扎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今天东村的民兵放个冷枪,明天西村的妇女埋个地雷,大部队还没找到,自己先被折腾得筋疲力尽。
刘伯承的战法,就是把整个根据地变成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成为战士。
打到后来,日本华北方面军的司令官冈村宁次,在他的回忆录里都不得不承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才是占领区里真正的心腹大患。
薛岳,这位曾让日军胆寒的“长沙之虎”,在战争结束后去了台湾。
他活了很长岁数,直到一百零一岁才去世,几乎送走了他所有的对手。
参考资料:
Mitter, R. (2013).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中国抗日战争史》编写组. (2015). 中国抗日战争史. 人民出版社.
Domes, J. (1985). Peng Te-huai: The Man and the Im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文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协商处理。
来源:富甲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