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人专门写了封公开信,直指《纽约时报》对巴勒斯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要求也很明确,要全面查它关于巴勒斯坦的报道。
最近有个挺炸的事儿,超过300个作家、学者还有公共知识分子,一起说不写《纽约时报》的观点版了。
这事儿被不少人说是“分水岭”,说白了就是大家对这家老牌媒体的信任,算是跌破底线了。
这些人专门写了封公开信,直指《纽约时报》对巴勒斯坦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要求也很明确,要全面查它关于巴勒斯坦的报道。
不让当过以色列兵的记者写专栏,还得撤回2023年12月那篇叫《无声的呐喊》的调查报道,那篇早就被好多人戳穿是假的了。
媒体一旦带了偏见,就跟裁判偏帮一方似的,读者又不傻,肯定不买账,本来想这可能只是少数人的不满,后来发现。
有机构查过《纽约时报》近两年的巴以报道,提以色列立场的内容占了一大半,巴勒斯坦平民伤亡的细节却很少提。
你想啊,要是光听一家的话,哪能知道完整的事儿?更别说《纽约时报》以前还犯过类似的错,前主编比尔・凯勒当年主导的报道。
拿“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理由,帮着铺伊拉克战争的路,说是为了以色列的地区目标,现在回头看,那些所谓的“证据”全是编的,这事儿到现在还被人骂。
还有个叫乔迪・鲁多伦的记者,住的房子是“纳克巴时期”从巴勒斯坦人那抢来的,还总说美国反诽谤联盟的话,你说这报道能客观吗?
这边《纽约时报》还在为偏见报道头疼,那边整个西方传统媒体的观众都在往出走,2025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特别难看。
美国那些有线电视台和网络新闻平台,观众量跟坐了滑梯似的往下掉,黄金时段看的人少了好多。
有调查说,现在只剩两成多美国人觉得传统新闻媒体可信,这也不奇怪,现在好多传统媒体的编辑权都被财团和富豪捏着,军工、制药公司的广告钱更是不敢得罪。
毕竟拿了人家的钱,还怎么敢写人家的坏话?之前就有过事儿,一家美国电视台本来要播军工产品害平民的报道,结果因为那家军工企业是大广告主,报道直接被压下来了。
你想啊,观众看新闻是想知道真相,结果看到的全是“软骨头”报道,能不换台吗?现在年轻人都爱刷流体上的独立创作者。
不是说这些创作者就一定完美,至少人家不用看资本的脸色说话,想说啥说啥,传统媒体留不住观众就算了,还总想着用“封杀”的办法堵不同的声音,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2025年10月28号,美国媒体人塔克・卡尔森采访了尼克・富恩特斯,你猜怎么着?24小时内跨平台看的人超2000万,反犹太复国主义的话题就这么传开了。
本来主流媒体想把尼克・富恩特斯这些人“封杀”,给他们贴“极右翼”“白人至上”的标签,结果越封大家越好奇,反而都去看采访了。
搞不清这些媒体咋想的,堵嘴从来不是好办法,你越不让说,大家越想知道背后有啥,现在保守派媒体也被弄得分裂了。
以前还有个统一的“把关人”,现在分成好几个阵营,各说各的,传统的那套管控根本不管用了,这种“取消文化”就像治水,光堵不疏,早晚得溃堤。
这边封杀搞出乱子,那边西方媒体又开始搞重组,里面的门道也不少。
媒体重组藏啥门道大卫・埃里森的“天空舞动”跟派拉蒙合并了,还有个叫巴里・韦斯的人,在重组后的CBS新闻部升了职。
你可别觉得这只是普通的公司变动,巴里・韦斯以前就总帮以色列说话,还批评过《纽约时报》对以色列“太苛刻”。
而且有消息说,“天空舞动”背后有以色列资本持股,这么一看,这些重组和人事变动,更像是以色列及其盟友在扩大影响力,怕以前那些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媒体本来该守着“说真相”的本分,结果现在编辑方针跟着资本和董事会的意思变,哪还有“真相守护者”的样子?
其实说到底,真相这东西,不是靠漂亮话包装就能藏住的,以前大家觉得西方主流媒体靠谱,现在这些媒体自己把牌子砸了,也难怪观众要走、学者要抵制。
以后咱们看新闻,更得多找几个信源,别盯着一家看,毕竟信息这东西,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才能心里有数。
你平时都从哪儿看新闻?要是遇到两边说的不一样,你会怎么判断?
来源:游史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