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散文只适合喝咖啡的小读者,不适合吃大蒜的大多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3:08 1

摘要:前两天,偶尔想起小学时学过的课文,遂写了一篇点评冰心《小桔灯》的文章,言其文字读来如同嚼蜡,结果引来一片骂声!也有实在人说,当年学完课本后,自己动手用桔子壳做了一个小桔灯,不料刚把蜡烛点燃,就将上面串联桔瓣皮的线烧断了,证明用它来照明走夜路是行不通的。有网友称

前两天,偶尔想起小学时学过的课文,遂写了一篇点评冰心《小桔灯》的文章,言其文字读来如同嚼蜡,结果引来一片骂声!也有实在人说,当年学完课本后,自己动手用桔子壳做了一个小桔灯,不料刚把蜡烛点燃,就将上面串联桔瓣皮的线烧断了,证明用它来照明走夜路是行不通的。有网友称,人家可能用的是柚子。我笑着回复:“那就该叫‘大柚灯’了。”

言归正传。除了《小桔灯》外,冰心的《寄小读者》也入选小学课本了。该文是一系列通讯稿,一共29篇,是记述她前往美国、日本等地游学、旅行的日记。说实话,这样的文字实在不应该列入小学教材,因为它只适合喝咖啡的小读者,不适合吃大蒜的绝大多数。

一,通篇充满小资情调

所谓的小资情调,是指小资产阶级的一种对生活品质与精神享受极致追求的生活态度,没有家国情怀,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私自利文化的缩影,与中国古代文人的“闲适的士大夫情怀”完全不同。

《寄小读者》写作于1923——1926年间。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西方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划分势力范围,国家有覆巢之危,百姓有倒悬之急,只有那些上流社会的子弟才有钱出国留学,绝大多数的贫苦人家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当时,许多仁人志士都为此痛心疾首!但是,冰心的文章里通篇充满闲适和多愁善感的小资情调,较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比如《寄小读者八》(追求生活仪式感):

“快到晚餐的时候了。美国的女孩子,真爱打扮,尤其是夜间。第一遍钟响,就忙着穿衣敷粉,纷纷晚妆。夜夜晚餐桌上,个个花枝招展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我曾戏译这四句诗给她们听。横三聚五地凝神向我,听罢相顾,无不欢笑。”——一九二三年十月二十四夜,闭璧楼

《寄小读者十一》(赞美耶酥):

“二十四夜在楼前雪地中间的一棵松树上,结些灯彩,树巅一颗大星星,树下更挂着许多小的。那夜我照常卧在廊下,只有十二点钟光景,忽然柔婉的圣诞歌声,沉沉地将我从浓睡中引将出来。开眼一看,天上是月,地下是雪,中间一颗大灯星和一个猛醒的人。这一切完全了一个透彻晶莹的世界!想起一千九百二十三年前,一个纯洁的婴孩,今夜出世,似他的完全的爱,似他的完全的牺牲,这个彻底光明柔洁的夜,原只是为他而有的。”——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沙穰疗养院

二,无病呻吟

虽然“多愁善感,无病呻吟”是文人的常态,但在普遍吃不饱饭的年代,再表现多愁善感和无病呻吟,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寄小读者八》:

“想起北京城里此时街上正听着卖葡萄、卖枣的声音呢!我真是不堪,在家时黄昏睡起,秋风中听此,往往凄动不宁。有一次似乎是星期日的下午,你们都到安定门外泛舟去了,我自己廊上凝坐,秋风侵衣。一声声卖枣声墙外传来,觉得十分暗淡无趣。正不解为何这般寂寞,忽然你们的笑语喧哗也从墙外传来,我的惆怅,立时消散。”

三,文白夹杂,小朋友读起来吃力

《寄小读者八》:

“前几天早晨,在湖边石上读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一首诗,题目是《我在不相识的人中间旅行》:

ITravelledamongUnknownMen

ItravelledamongunknownMen,

Inlandsbeyondthesea ;

Nor, England ! didIknowtillthen

WhatloveIboretothee.

大意是:

直至到了海外,

在不相识的人中间旅行;

英格兰!我才知道我付与你的

是何等样的爱。”

小朋友能理解是什么意思吗?

那么,《寄小读者》应该怎样写才好呢?

冰心既然有机会游学、旅行日本、美国,就应该介绍日、美的政治、经济状况,城市建设,百姓生活面貌和民主精神,让日记成为一个世界之窗,让绝大多数没有出过国的小朋友们也能了解国外世界的模样,学习别人的选进经验,从小树立起振兴中华之心。因此,小学课本应该多选入一些鲁迅先生的“金刚怒目”的文章。

最后说一句,文学批评是文学消费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环节,并非出于不敬。

来源:扯烂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