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高峰:马三立马老,亲口对王凤山说,十八愁由他亲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10:39 1

摘要:那天高峰在直播间被人问到“十八愁是谁写的”,他没有绕圈子,直接把“老十八愁”“新十八愁”的区别说清楚,还模仿马三立的口气,一边指着自己鼻子一边说了句“我的,我的”。语气不带华丽修辞,就是把来龙去脉摆明白,台下和公屏上的人顿时都懂了。这个小细节倒挺有意思,说明不

现在大家熟悉的那段“象也愁、鹿也愁、骡子也愁、马也愁”的《十八愁》,其实出自马三立之手。10月16日,德云社总教习高峰在直播里把这事说清楚了。

那天高峰在直播间被人问到“十八愁是谁写的”,他没有绕圈子,直接把“老十八愁”“新十八愁”的区别说清楚,还模仿马三立的口气,一边指着自己鼻子一边说了句“我的,我的”。语气不带华丽修辞,就是把来龙去脉摆明白,台下和公屏上的人顿时都懂了。这个小细节倒挺有意思,说明不少段子在传承过程中,作者名字会被观众忘记,但口头传统却活得很旺。

说回段子本身,老版的“十八愁”更像绕口令或贯口,老一辈艺人常把它当练嗓子、比速度的材料。原本的押韵、铺排是“天也愁、地也愁、山也愁、水也愁、君也愁、臣也愁……”这种老腔调。马三立把它改了点儿味儿,往里拧进日常段子、生活细节,让人听着更接地气,这就是后来流传的“新十八愁”——你现在听到的“象也愁、鹿也愁……”就是那个改过的版本。

关于这段儿的流传,还有个好玩的插曲。王凤山在台上唱这段唱得很顺,网上还有他完整的录像。但他唱得好,并不知道这是谁原创的。马三立看他唱得带劲,就当面问:“凤山,你这十八愁知道谁写的吗?”王凤山老实承认不知道,他只是照着惯例演给观众听。两人这段小互动,表面像段子里的玩笑,背后却反映出传统曲艺里“唱者多、作者少被记住”的常态。

往前翻,二人关系其实挺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人都在天津曲艺团,同台同事有来往。文化大革命后,马三立在1977年平反回到团里,但手里没搭档、上不去台。王凤山主动找上门,说试试合作可不可以,两人一试就是十四年,直到王凤山病逝才结束。那段日子,两人互相补位:王凤山擅长唱腔和台风,马三立能把旧段子改写得更有味儿,两个人合在一道,台上的效果往往比单打独斗强不少。王凤山去世后,马三立就改做单口,舞台形象还在,但那种搭档之间的互动就没了。

说到辈分和学艺门路,王凤山是朱阔泉的大徒弟,又是侯宝林的大师兄,按相声门规他在辈分上要叫马三立“三叔”。但年龄上两人只相差两岁,这种“辈分不合年龄”的情况在圈里并不少见。另一个对马三立有利的事实是他的读书经历:在同行里,他读过天津汇文中学,算是有点文化底子的艺人,这也让他更有可能把传统素材拿来改写、加工,变成更贴近生活的段子。

网络上流传的《十八愁》录像很多,能看到不同艺人对这段的处理:有的把它当绕口令,追求速度;有的抡起快板,讲起节奏来像打节拍;还有的当贯口,把词连得像机关枪一样。曹云金、郭德纲这些后来出名的演员也演过这段,把它带给新的观众群体。正因为演得人多、形式多,观众更容易记住演出者的唱腔和节奏,反而把“是谁写的”这件事给忽略了。

多年的口碑效应让这段内容像流水一样被传开,但作者名号却常常像被剥离的标签,被载体(唱腔、段子形式)遮住了。高峰那次直播的一个小动作,使得原本有点模糊的历史脉络被拉直了一段:把“这是马三立先生创作的”这句话放到公屏上,让不少只知道段子的人忽然想去查来历。你会发现,很多传统艺术的传播里,常常出现作者被作品本身吞没的情况,演唱者的语言、腔调成了记忆的载体,而作者名则成了注脚,只有在某个时刻有人把注脚读出来,故事才稍微完整了一点。

台下一阵一阵的掌声、录像里不同版本的把玩,还有那个被问到就指着鼻子说“我的,我的”的模仿镜头,这些零碎的画面拼在一起,就能看到一条线索:老段子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某天某人一拍大腿的即兴创作,它有传承、有改编、有合作者之间的你来我往。这些细节里,有台前的即兴,也有台后的打磨,还有一段段因时代变迁而发生的再创作。

来源:梦城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