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院子里张大爷贴春联的手有些抖了,隔壁李大妈包饺子的动作也慢了下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工作,春节返乡的越来越少。这些年,不少人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过年的氛围似乎不如从前热闹了。
院子里张大爷贴春联的手有些抖了,隔壁李大妈包饺子的动作也慢了下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地工作,春节返乡的越来越少。这些年,不少人都隐隐约约感觉到,过年的氛围似乎不如从前热闹了。
50后、60后这代人,是传统春节习俗最忠实的守护者。他们记得每一个农历节气的讲究,会做各式各样的年节食品,能把春节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可随着他们渐渐老去,许多春节习俗正面临失传的窘境。年轻人习惯了网购年货,看短视频学做菜,过年的仪式感变得越来越简单。
这种现象背后,是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外流,空巢老人增多,让传统节日失去了传承的土壤。老一辈掌握的剪纸、打年糕、写春联这些手艺,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慢慢被遗忘。就连年夜饭,也越来越多地被预制菜和外卖取代。
但春节不会消失,它正在经历一场蜕变。年轻人用手机发电子红包,用视频通话拜年,把春联贴在了朋友圈。新科技让传统节日有了新的表达方式,微信抢红包、直播看春晚成了"新年俗"。在北京的胡同里,90后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写春联活动;上海的社区里,外国友人学着包饺子过中国年。
要让春节永葆活力,需要代际之间的理解与融合。社区可以组织老人家教年轻人包粽子、剪窗花,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体验课。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陪长辈聊聊天,记录下他们记忆中的年味;学着做一道家乡的年菜,把家的味道传给下一代。
其实很多年轻人并非不喜欢过年,只是换了方式。他们会在游戏里过春节,在直播间里守岁,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延续着对家的眷恋。文化就像一条河,始终流动不息。老一辈坚守着传统的堤岸,新一代则在探索新的河道。
当50后、60后慢慢老去,他们留下的不仅是过年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家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不会消失,只会以新的形式延续。春节的未来,需要老一辈的经验和新一代的创意共同守护。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子孙会用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过年,但只要团圆的温情还在,春节就永远不会消失。
来源:珍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