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解剖400名胰腺癌死者,惊讶发现患胰腺癌的人,有7大特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3:08 1

摘要: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它不像其他癌症那样容易早发现、早治疗,它的可怕在于——等你发现它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告别”的时候。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胰腺癌不是病,是死神的请帖”?听着吓人,但很多医生听了只会无奈点头。

胰腺癌,号称“癌中之王”,它不像其他癌症那样容易早发现、早治疗,它的可怕在于——等你发现它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告别”的时候

前段时间,一个医学圈内的消息在悄悄传开:某高校医学团队解剖了400名胰腺癌死者的遗体,结果一出来,连教授都皱了眉头。他们发现,患胰腺癌的人,竟然有七大共同点!不是巧合,是重叠太高了,重得让人后背发冷。

我们都以为胰腺癌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就躲在你每天的饭桌上、朋友圈的情绪里、你忍着没说出口的那个“算了”里……

说句不好听的,胰腺癌不是突然来的,它是你生活方式的“账单”,等你醒悟了,它就收债来了。

第一重惊讶,是吃出来的。

不是说你吃点油腻的、糖多的就直接得癌,但长期的饮食恶习,确实在一点点“喂大”胰腺癌的可能性。研究团队发现,超过70%的死者,生前常年高脂饮食,尤其爱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腌制肉类。

别觉得这是吓唬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也早就指出,高脂肪饮食会刺激胰液分泌,增加胰腺负担[1]。你天天让胰腺加班加点,哪有不罢工的一天?

我有个亲戚,饭桌上啥都不爱,就爱五花肉、炸鸡块,一顿饭能吃俩菜盘,喝酒还不离手。后来腹痛、黄疸,一查就是晚期胰腺癌。人还在,话却已经说不清了。

第二个共同点,是情绪上的“闷”。

你信不信?情绪内耗,是胰腺癌最隐蔽的帮凶。研究团队发现,很多死者生前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情绪,长期压抑、焦虑、失眠。

这不是心理学在“吓人”,而是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PNEI)的真实作用。情绪一压抑,肾上腺激素飙升,胰腺的内分泌系统会被长期干扰,炎症反应加重,癌细胞就悄悄“混进来了”。

“人活着,不能光活在别人眼里。” 把话憋着、气咽着,最后身体出来买单。

第三点,是爱喝酒但不自知。

不是每个人都喝得烂醉如泥,有些人是“微醺型选手”,天天小酌,酒桌上说“来一点解压”。但真相是:酒精对胰腺的刺激是“滴水穿石”,不是猛,而是久。

解剖数据显示,超过一半患者有10年以上饮酒史,其中多数人自称“没喝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早就明确指出: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具有明确的致癌性,会诱导胰腺细胞突变[2]。你说“不多”,但身体记得清清楚楚。

第四个特征,是长期便秘。

听起来离谱?可偏偏就是这个“看似小病”的事,成了大麻烦。超过60%的胰腺癌死者,在病前5年内有持续性便秘问题,常常依赖泻药或者长期“忍着”。

中医讲“久秘伤脾”,现代医学则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免疫系统,炎症因子水平升高,间接影响胰腺环境。便秘不是小事,是体内“垃圾堆积”的警报器。

第五,是“不饿还硬吃”。

你有没有这种情况:不饿,但看到饭点就得吃点;吃多了还要来个甜点;夜宵不过十一点就觉得“对不起自己”。

这不是“会享受生活”,这是在“自掘坟墓”。超过一半患者患癌前10年内BMI指数超标,胰岛素分泌频繁,胰腺长期处于“亢奋”状态,导致细胞代谢异常。

《中华内科杂志》曾刊登研究指出,肥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3]。吃得太好,不是福,是祸。

第六,是“有糖尿病但不当回事”。

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关系比你想的还要“亲密”。团队发现,在所有解剖对象中,超过40%的人在胰腺癌前就患有2型糖尿病,有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

糖尿病患者的胰腺,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胰岛β细胞不断“超负荷”,结果不是“变强”,而是“变异”。

“糖尿病是胰腺癌的敲门砖。” 这不是一句吓人的话,而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的共识。

第七,是“家人得过,但没当回事”。

家族史这件事,我们总是“嘴上当回事,身体上不在意”。调查发现,约有1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癌症史,尤其是一等亲中曾出现胰腺、乳腺、卵巢癌者,风险翻倍。

你以为是“命”,其实是遗传密码里的“漏洞”。只要你愿意去查,基因检测早就能识别出一些胰腺癌的易感基因突变。但多数人,宁愿花几千块吃顿大餐,也不愿意去做一次体检。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压抑、恐慌,甚至有点想关掉这篇文章。但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吓唬”,而是想告诉你这事“不是命”,是可以防的”。

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得清淡一点”。 少吃油炸、咸菜、重口味的东西,多吃点白粥、山药、绿叶菜。别看这些东西“土”,但它们才是胰腺最爱的“安慰剂”。

第二件事,是“学会表达情绪”。 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藏着不说才是毒药。可以写日记、可以学冥想、可以和信得过的人聊聊。“病从心生”,不是空话。

第三,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和家族癌史的人。 一年一次查肝胆胰B超、血糖、癌胚抗原(CA19-9),这不是多此一举,是给自己一个“早知道”的机会。

最后,别再说“我不怕死”。怕不怕是一回事,活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你不怕死,但你怕痛;你不怕离开,但你怕在病床上熬;你不怕孤独,但你怕看着亲人哭。别让胰腺癌成为你人生的终点符号。

如果你看到这里,我真心想说一句:“谢谢你认真读完。”因为这说明,你对自己是有一点在意的。

希望你把这篇文章,转给你爱的人,特别是那些嘴上说“我身体好着呢”,但抽烟喝酒不离手、天天大鱼大肉的“倔强亲戚”。

健康不是“听医生说”,是你自己“愿意思”。

参考文献:

[1]李蓉,王莹,李芳,等. 饮食方式与胰腺癌发生的关联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2023,50(08):420-425.

[2]高海燕,王强. 酒精摄入与胰腺癌风险的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22,38(06):729-732.

[3]王晓云,刘国华. 2型糖尿病与胰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2024,63(04):251-255.

声明: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吴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