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真的没多吃,就是莫名其妙胖了十斤!”
48岁的林阿姨最近为身体的变化感到烦恼。原本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大变化,可自从进入更年期后,体重就像坐上了电梯,三个月不到就涨了十来斤。她一度以为是自己太放纵,可怎么运动都瘦不下来。
“是不是我代谢变差了?”她自言自语地怀疑。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这不是单纯的“吃多了”或“懒得动”,而是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一系列代谢紊乱,是更年期常见的现象。
事实远不止林阿姨一人有这样的困惑。越来越多的中年女性发现,更年期发胖几乎成了“逃不掉的劫”,不仅影响形象,还可能埋下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的健康隐患。
那么,更年期为什么会发胖?真的只是“吃多了”吗?
根据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中心的数据,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会明显下降。这种激素的减少不仅会引发潮热、焦虑、睡眠差等问题,还直接影响到脂肪的分布和代谢。
在正常情况下,雌激素能帮助脂肪在皮下“乖乖分布”,但一旦减少,脂肪就会更容易堆积在腹部和内脏周围,形成所谓的“中心性肥胖”。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指出,这类肥胖通常伴随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糖分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进一步加剧体重增长。
换句话说,不是你吃多了,而是身体的“指挥系统”变了。
1. 睡眠变差,夜里“偷胖”
不少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常常出现失眠、早醒等问题。睡眠质量下降会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前者负责“控制食欲”,后者则让你“想吃东西”。
当这两个激素失衡,饥饿感增强、饱腹感迟钝,即使没吃太多,也更容易摄入过量热量。
2. 运动量减少,基础代谢下降
年纪越大,肌肉量自然减少,而肌肉是维持基础代谢的“发动机”。
研究表明,女性在50岁之后,基础代谢率每10年下降约5%,这意味着即使吃得和年轻时一样多,也会比以前更容易囤积脂肪。
再加上更年期常伴乏力、关节不适等问题,不少人逐渐减少运动,长此以往,体重自然“悄悄上来了”。
3. 情绪波动,容易“情绪性进食”
雌激素的下降还会影响神经递质,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让人情绪更容易焦虑、易怒、抑郁。
为了缓解这些负面情绪,很多人会通过“吃甜食”来寻求安慰,这种“情绪性进食”往往发生在夜晚,热量摄入高、时间又不对,脂肪堆积几乎是必然。
4. 饮食结构不合理,“隐形热量”超标
更年期女性有时会误以为“清淡”就等于“低热量”,但实际上很多看似健康的食物,糖分和脂肪都不低。
比如蜂蜜水、坚果、五谷粉,虽然营养丰富,但如果摄入过量,热量依旧惊人。更何况,有些人为了“补气血”,还摄入大量高糖滋补品,反而让身体负担更重。
5. 激素替代治疗不当,也可能影响体重
部分女性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来缓解更年期症状。
虽然大多数正规使用HRT的女性不会出现明显发胖,但如果剂量不当或擅自长期使用,也可能引发水钠潴留、脂肪重分布等问题,影响体重管理。
所以,HRT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己随便买药吃。
专家指出,更年期的体重“失控”并非不可逆转,只要从生活方式入手,仍然有机会稳住体重,甚至轻松瘦身。
1. 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快走、游泳、骑行、慢跑等,都是适合更年期女性的有氧运动。搭配每周2次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升代谢。
2. 饮食“减糖不减营养”
比起盲目节食,更推荐采用“控糖+高纤+适量蛋白”的饮食策略。蛋白质摄入充足,有助于延缓肌肉流失;多吃蔬果、粗粮、豆类,减少精致碳水摄入。
3. 管理情绪,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睡眠习惯,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入睡;遇到情绪波动时,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呼吸练习来缓解情绪,避免情绪进食。
4. 体重管理要有“耐心”
更年期的代谢节奏确实慢了,但体重下降的速度也要相应调整。别指望“一周瘦五斤”,合理目标应是每月减重1~2公斤,更容易维持长久效果。
5. 定期体检,关注内分泌变化
特别是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雌激素水平,都是更年期女性体重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发现问题,早干预,效果更明显。
更年期是人生的自然阶段,不等于“走下坡路”。体重的变化确实让人烦恼,但它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你,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呵护身体,更年期不等于发胖期,而是重塑健康的新起点。
参考资料:
《中国女性更年期健康管理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访谈,《健康时报》
国家妇幼健康研究中心发布《更年期健康科普手册》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