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绍兴到金华再到杭州,此次“西部文化东部行”系列活动携《三滴血》《昭君行》《双锦衣》三部西安秦腔特色大戏,历经近半月,通过6场高质量演出、4场主题活动,让从西安出发的“大秦之声”响彻江南,实现“传承秦腔根脉、讲好陕西故事、推动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
《昭君行》在杭州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
10月29日晚,伴随《昭君行》“塞云追”的余音缭绕,“2025西部文化东部行——西演·西安易俗社原创剧目巡回演出”系列活动在杭州运河大剧院圆满收官。
从绍兴到金华再到杭州,此次“西部文化东部行”系列活动携《三滴血》《昭君行》《双锦衣》三部西安秦腔特色大戏,历经近半月,通过6场高质量演出、4场主题活动,让从西安出发的“大秦之声”响彻江南,实现“传承秦腔根脉、讲好陕西故事、推动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
百年经典碰撞现代演绎
双剧辉映照见秦腔新貌
10月28日、29日连续两晚,杭州运河大剧院的舞台上,两部风格迥异的秦腔大戏各展风采。创排于1918年的《三滴血》,以百年沉淀的梨园底蕴打动观众;新编历史剧《昭君行》则用现代审美诠释传统故事,展现秦腔艺术的当代活力。
《三滴血》演出当晚,当“祖籍陕西韩城县”的经典唱段响起,台下响起轻声应和。在杭州生活多年的“老陕”、72岁的戏迷陈大爷说自己提前很多天就买好了票:“盼秦腔来杭州盼了好多年,今天终于听到了原汁原味的演出。”在绍兴从事戏曲领域研究的李敏老师特意带着学生前来观摩:“《三滴血》的叙事结构和表演程式非常经典,这次演出让南方观众看到了秦腔的艺术深度。”
《昭君行》的演出更是别具一格——开演前,剧院前厅已经热闹非凡:来自昭君故里湖北兴山的舞蹈、内蒙古的马头琴演奏与西安的汉风表演交相辉映,为演出预热,构成一幅多彩的文化图景。演出现场,大屏上呈现的“长安宫阙”“大漠戈壁”场景与窗外的运河夜景遥相呼应,映衬着穿越时空的秦声,更加悠远动人。
“以前总觉得秦腔只有高亢激昂,没想到《昭君行》能这么细腻抒情,昭君的精神太打动人心了!”看完演出的杭州市民王先生,特意在剧场留言板上写下感悟,称赞这场演出“让传统故事有了新时代的温度”。
年轻观众跨城追戏
秦腔艺术跨域火起来
记者从易俗社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这次巡演过程中,一个特殊的观众群体引人注目——他们是从绍兴、金华、杭州一路“追秦腔”的“跨城追剧团”。“追剧团”成员多为95后、00后的南方年轻观众,他们的“为爱所赴”,证明了秦腔艺术的巨大吸引力。
来自绍兴的周梦瑶就是“追剧团”的一员。她从绍兴就开始追随易俗社的秦腔演出。“第一次在绍兴看《双锦衣》就被震撼了,”她说,“后来特意追到金华看《三滴血》,这次又约同学来杭州看《昭君行》。现在我都能哼唱《三滴血》里的‘未开言来珠泪落’了。”
这个年轻追剧团的出现,让易俗社的演职人员深受感动。“没想到会有年轻人追着巡演看,而且是南方观众。他们还会主动和我们交流对剧目的理解,这种互动让我们感到温暖。”《昭君行》中饰演汉元帝的一级演员屈鹏说,年轻观众的喜爱,让大家看到了秦腔艺术传承的希望,也更有信心把传统戏曲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
秦腔艺术“破圈”传播
作为此次“2025西部文化东部行——西演·西安易俗社原创剧目巡回演出”系列活动的收官之地,杭州不仅为秦腔艺术提供了演出舞台,更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助力秦腔实现跨地域传播。
记者了解到,在两晚演出中,多家互联网平台与杭州当地媒体对演出进行了全程直播,单场直播观看人次突破50万,累计互动点赞超300万条。直播间里,天南地北的观众热烈交流:陕西网友听到乡音感动落泪,浙江网友惊叹秦腔的艺术魅力,湖北、内蒙古网友则为昭君文化点赞。值得注意的是,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42%,不少年轻观众留言咨询学习秦腔的途径。
从绍兴的“百年文脉重逢”到杭州的“双剧辉映”,这次秦腔下江南之旅,不仅是一次艺术展演,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对话。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西安易俗社第18任社长惠敏莉表示:“希望继续深化秦腔艺术辐射全国的交流合作,让这一西北大地上的戏曲瑰宝,绽放更多光彩,让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在交流中生生不息。”
来源:西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