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续多日的阴雨后,天空终于放晴,可地里的湿涝却没那么容易褪去。我踩着田埂往深处走,脚下的泥土松软得像泡发的海绵,稍一用力就陷下去半截,鞋上沾满的泥巴甩都甩不掉,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清理。放眼望去,整片田地都被一层湿漉漉的气息笼罩着,去年秋收后留下的作物残茬斜插
连续多日的阴雨后,天空终于放晴,可地里的湿涝却没那么容易褪去。我踩着田埂往深处走,脚下的泥土松软得像泡发的海绵,稍一用力就陷下去半截,鞋上沾满的泥巴甩都甩不掉,走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清理。放眼望去,整片田地都被一层湿漉漉的气息笼罩着,去年秋收后留下的作物残茬斜插在泥中,表面凝结着一层细密的水珠,风一吹便簌簌往下掉,在地面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印记。
蹲下身拨开表层的土壤,指尖瞬间被冰凉的湿气包裹,抓起一把土用力一攥,就能结成紧实的泥团,松开后也不会轻易散开,反而牢牢黏在掌心。地块中间的低洼处还积着一汪汪浅水,阳光照在水面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几只水鸟在水边踱步,时不时低头啄食,脚下一滑便扑棱着翅膀飞远。
隔壁地块的王大叔正拿着锄头试着翻地,一锄头下去,带起的全是湿泥,不仅翻不动,还把原本松散的土壤搅得一团糟。他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无奈地说:“这地太湿了,农机根本进不来,人工翻地也白费力气,翻起来的泥块晾几天还是硬邦邦的,根本没法下种。”说话间,他指了指田边的排水沟,沟里的水慢悠悠地流淌着,可地里的积水像是渗不尽似的,始终保持着让人揪心的湿度。
这几日虽然没再下雨,但清晨的露水特别重,到了中午才能稍微消散些,傍晚时分,地气又会从泥土里冒出来,像一层薄纱笼罩着田地,远远望去灰蒙蒙的一片。夜里躺在床上,总能听见窗外排水沟里传来的潺潺水声,心里也跟着沉甸甸的。看着一天天过去的日子,再看看这片依旧泥泞的田地,不由得犯起愁来:这小麦播种的日子,到底还能往后拖多久?
带着满心的疑问,我特意去了镇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一进门就看到院子里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农户,大家脸上都带着和我一样的焦虑,七嘴八舌地向技术员打听着播种的最晚期限。
农技中心的张技术员耐心地给大家解答,他说今年的秋汛确实超出了往年的常规情况,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过高,玉米收获推迟,麦播期自然也跟着延后。但小麦播种并非没有底线,它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条件,一旦过了某个临界期,即使播下种子,也很难正常发芽出苗,就算勉强出苗,也难以抵御冬季的低温冻害。
有农户追着问到底最晚能到什么时候,张技术员解释道,不同品种的小麦、不同的土壤类型,对应的晚播临界期也有所不同,但核心原则是要让种子在播种后能顺利发芽,并且在越冬前长出足够的叶片和根系,形成壮苗。他说,农谚里常说“种麦不过立冬节”,虽然不是绝对的时间标准,但也反映了温度对小麦播种的影响。一旦气温持续走低,地温达不到种子发芽的要求,播种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还举了前几年的例子,那年秋汛也很严重,很多农户的麦播期推迟了不少,但他们抓住了后期的晴好天气,在临界期前完成了播种,并且加强了田间管理,最后小麦产量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不是纠结于具体的日子,而是要盯着墒情和温度,”张技术员强调,“只要土壤湿度降到合适的程度,哪怕时间稍晚,也要抓紧播种;如果墒情一直不合适,就算时间还早,也不能勉强下种。”
从农技中心出来,我心里的焦虑减轻了不少。沿着田埂往回走,看到不少农户已经行动起来,有的在疏通田间的排水沟,有的用耙子把地表的泥块耙碎,还有的在清理地里的作物残茬,大家都在为播种做着准备。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田地上,虽然依旧有些泥泞,但农户们忙碌的身影,让这片湿土地多了几分生机与希望。
这些天在田里转悠,发现有些心急的农户已经开始尝试播种了。有户人家把播种机开进了半湿的地里,机器走得异常缓慢,车轮陷在泥里留下深深的辙印,播出来的种子深浅不一,有的露在地表,有的被湿泥埋得严严实实。
我赶紧上前跟他交流,他叹了口气说:“实在等不及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不下种就怕来不及了。”我把在农技中心听到的湿播风险讲给他听:土壤太湿会导致透气性差,种子在土壤里无法正常呼吸,很容易发霉烂种;就算勉强发芽,根系也长不深、长不壮,后期容易出现倒伏、早衰的情况。而且湿土整地会破坏土壤结构,形成板结层,等麦苗长出来后,根系很难穿透板结层吸收养分和水分,长势肯定好不了。
旁边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也凑了过来,他说自己年轻时就吃过湿播的亏。那年也是秋雨多,地里湿度一直降不下来,他急着播种,结果种子播下去后,出苗率连六成也不到,长出来的麦苗又黄又弱,冬天来了冻死了大半,开春后几乎绝收。“老辈人传下来的话没错,‘宁可晚播十日,不可湿种一时’,土壤墒情没达标,再急也没用,反而会得不偿失。”老农语重心长地说。
那位心急的农户听了我们的话,停下了播种机,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捏了捏,沉默了许久才说:“确实还是太湿了。”他招呼着家人把机器开回田埂,决定先集中精力排涝散墒,等土壤湿度合适了再播种。
这些天我也仔细观察了自家的地块,发现土壤过湿不仅影响播种,还容易滋生病菌。田边的杂草叶子上已经出现了霉点,要是这时候播种,种子和幼苗很容易被病菌侵染,引发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农技中心的资料里也明确提到,高湿环境是多种小麦病害的温床,必须等墒情好转,并且做好种子包衣处理后再播种,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焦急的等待中,田里的湿度终于慢慢降了下来。有经验的老农掐着时间说:“现在墒情差不多了,虽然比往年晚了些,但正是播种的好时候。”村里的农机开始陆续下地,轰鸣声在田埂间回荡,沉寂了许久的田地终于热闹起来。
播种前,我按照张技术员的指导做足了准备。选种子时,特意挑选了那些根系发达、抗冻性强、成熟期较早的品种,张技术员说这类品种更适合晚播,能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发芽生长,弥补播期推迟带来的影响。播种时,我特意控制了播种深度,比往年浅了一些,这样种子能更快破土出苗,减少养分消耗。考虑到晚播小麦的分蘖会受到影响,我还适当增加了播量,用群体密度来弥补个体生长的不足。
播完种的第二天,我又去田里查看情况,发现土壤表面平整,没有出现板结的迹象。不少农户已经开始进行轻度镇压,他们说这样能让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既能保住水分,又有利于种子吸收养分,促进发芽。但大家都很注意镇压的时机和力度,只在土壤表面干燥时进行,而且力度很轻,生怕破坏了土壤结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每天都会去田里看一看。大概过了一周左右,嫩绿的麦苗陆续钻了出来,虽然比往年晚了几天,但长势还算整齐健壮。张技术员来村里巡查时,看到出苗情况很满意,他提醒我们,晚播小麦的田间管理比常规播种的小麦更为关键,丝毫不能马虎。
冬前要重点做好查苗补种工作,对于缺苗断垄的地方,要及时补种相同品种的种子,确保田间苗情均匀。还要做好保墒增温措施,通过划锄破除土壤板结,提升地温,促进麦苗根系生长,增强抗寒能力。施肥方面,要注重基肥的施用,有机无机肥结合,补充土壤中流失的养分,开春后还要根据苗情及时追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的养分需求。
病虫草害防控也不能放松,播种后可以进行土壤封闭除草,避免杂草与麦苗争夺养分;冬季温度较低时,尽量减少田间作业,避免冻伤麦苗,等开春气温回升后,再及时防治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张技术员说,只要把这些管理措施落实到位,晚播小麦也能实现高产稳产
。
看着田地里一片片嫩绿的麦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今年的麦播之路充满了波折,经历了土壤过湿的困扰和晚播的焦虑,但在科学的指导和大家的努力下,希望的种子还是顺利播撒在了田地里。田埂上的杂草已经开始枯黄,而麦苗的绿色却越来越鲜亮,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我相信,只要后续管理跟上,这些晚播的小麦一定能扛过寒冬的考验,在明年春天迎来茁壮成长,最终结出饱满的果实。
来源:念旧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