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军的几支王牌主力,包括打出了“万岁军”名头的38军在内,一共十二万多条汉子,在前线上就这么凭空没了踪影。
1952年的朝鲜,怪事发生了。
志愿军的几支王牌主力,包括打出了“万岁军”名头的38军在内,一共十二万多条汉子,在前线上就这么凭空没了踪影。
活人,不是纸片,就这么说没就没了,连带着他们的总指挥邓华,也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
这事让对面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心里直发毛,整天琢磨,这十二万人是藏到哪儿去了?
难道是准备憋个什么大招,要给我来个狠的?
这事儿的根子,得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那儿说起。
彭老总那段时间,觉都睡不安稳。
他戎马一生,什么硬仗没打过,可就在朝鲜,心里头总悬着块大石头。
他不是怕跟美国人正面硬碰硬,打了两年,谁不知道谁几斤几两。
他怕的是后腰眼子,怕美国人把两年前在仁川登陆那套戏码,再给他演一遍。
仁川那一刀,直接捅在了北朝鲜人民军的命门上,几十万大军瞬间稀里哗啦。
这个教训太惨痛,彭老总一想起来就后背发凉。
志愿军的战线拉得那么长,补给线全靠那几条路,万一侧翼被敌人从海上抄了后路,几十万大军就得被包了饺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整个朝鲜战场看着是僵持住了,实际上,志愿军等于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邓华,被一纸命令叫回了北京。
邓华这个人,美国人给他的评价是,打起仗来不要命,坐下来谈判又精得跟猴似的。
他一到中南海,就跟毛主席把心里的担忧全倒了出来。
他跟彭老总想到一块儿去了,都觉得美国人那张登陆的“王牌”迟早要打出来。
美军隔三差五就放风说要登陆,一会儿说东边,一会儿说西边,看着跟闹着玩似的。
邓华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在给咱们上麻药。
等咱们听多了“狼来了”的故事,真以为狼不会来的时候,那狼牙就该亮出来了。
与其天天提心吊胆地防着,不如主动出击,找个地方把墙砌得结结实实的,让他想登陆都无从下嘴。
毛主席听完,在地图前面踱步了很久,最后手指重重地落在了朝鲜半岛那条又长又窄的西海岸线上。
他跟邓华的看法完全一致,并且把地方指得更准了:“敌人真要动手,八成就是西海岸。
那个地方水文条件不好,滩涂多,潮差大,看着不是个登陆的好地方。
但也正因为这样,可能恰恰是咱们防御最松的地方,而且从那儿一上来,就能直接插到咱们大军的心脏位置。”
这一番话,给整个计划定了调。
没有会议纪要,也没有对外公布,邓华揣着一道密令,立刻动身返回了天寒地冻的朝鲜。
他这次回去,不是去打一场胜仗,而是要去办一件让敌人连仗都不敢打的事。
命令一下,一场在当时堪称史诗级别的大挪移,就在美军侦察机的眼皮子底下开始了。
志愿军最能打的四个军,38军、39军、40军、50军,这可都是从国内战场一路打到朝鲜的精锐,个个战功赫赫。
就这十二万多人,一夜之间,从炮火连天的前线阵地上撤了下来,然后就跟水滴汇入大海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下,可把对面的美军情报部门给整不会了。
前线观察哨的报告雪片一样飞过来,内容都差不多:对面的中国人少了,少了很多。
以前志愿军调动,都是为了进攻,兵力越打越多。
这次反常了,整整四个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克拉克司令的办公室里,地图上被标满了大大的问号。
人呢?
是邓华重伤回国了?
可一个将军走了,用不着带走十二万人吧?
是秘密集结准备总攻?
可天上的侦察机都快把朝鲜的地皮给犁一遍了,连个大规模集结的影子都没找着。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比摆开架势的敌人更让人害怕。
这十二万精兵,就像一把淬了毒的刀,藏在暗处,谁也不知道它会从哪个角落里捅出来。
美军上下都绷紧了神经,前线部队更是被命令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就在美军抓心挠肝地满世界找人的时候,邓华和他的十二万大军,早就到了他们该去的地方——朝鲜西海岸。
邓华一到,立刻接替了原来负责海防的韩先楚将军的指挥权。
让志愿军的二号人物亲自去管一片海滩的防御,这个信号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告诉对手:你敢来,这儿就是我亲自给你准备的坟场。
邓华带来的,不光是人,还有一套全新的防御思路。
他没搞那种在海边拉一条线的传统防法。
他瞅准了西海岸地形复杂的特点,让部队直接开干。
一时间,西海岸线上天天炮声隆隆,但那不是打仗,是工兵在用炸药开山。
十二万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老兵,这时候脱下军装就是最牛的工兵。
朝鲜的冬天,地都冻得跟石头一样硬,他们就用炸药炸,用钢钎凿,硬是在这片几十公里宽的海岸地带,挖出了一整套立体防御工事。
从海边的滩涂阵地,到内陆的山头制高点,挖了数不清的坑道、交通壕、火力点,把整个区域弄得跟个蜂窝煤似的。
坑道连着坑道,阵地连着阵地,火力点交叉覆盖。
曾经被认为是志愿军最软的后腰,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被邓华用十二万双手,打造成了一座谁来都得磕掉满口牙的钢铁堡垒。
美国人的侦察机最终还是发现了这片“新大陆”。
当一张张高空航拍照片摆在克拉克的办公桌上时,这位五星上将估计后背都凉透了。
照片上,朝鲜西海岸已经彻底变了样,那密密麻麻如同蚁穴一样的工事群,和工事里若隐若现的人员活动迹象,清清楚楚地告诉他:这里已经不是什么防御薄弱点,而是一个张开了血盆大口的死亡陷阱。
当时,美军准备用来搞“仁川登陆2.0”版的特混编队,包括五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大批军舰,已经在海上集结待命了。
他们计划成功的核心,就两个字:奇袭。
趁你没准备,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上岸。
可现在,邓华不光猜到了他们要来,还提前把门给焊死了。
面对这样一座坚固的要塞和里面严阵以待的十二万精兵,任何登陆行动都将是一场自杀式的攻击。
美国海军陆战队再能打,也不是往绞肉机里填的。
权衡来权衡去,克拉克不得不做出一个无比憋屈但又唯一正确的决定:取消登陆计划。
命令下达后没多久,那五艘一直在朝鲜外海游弋的航空母舰,没放一架飞机,没打一发炮弹,悄无声息地调转船头,撤离了战区。
这场仗,一枪没放,一炮没打,却把美军手里最大的一张牌给憋死腹中。
邓华和他的十二万大军,用铁锹和汗水,打赢了一场比任何一场浴血奋战都意义重大的战略决战。
朝鲜西海岸的风,最终没能等来美国的登陆舰队。
板门店的谈判桌前,美方代表的口气,一天比一天软了下来。
徐焰.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Halberstam, David. The Coldest Winte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Hyperion, 2007.
本文仅用于分享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来源:三分淡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