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都是优秀弟子,但是,优秀弟子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问题学生。还有,除了这些名人,孔子肯定还教了一大批普通学生,以及一小部分奇葩。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三千人中特别优秀的,君子六艺全都精通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
这七十二人中还有十个人特别厉害,被称为孔门十哲。我们熟悉的颜回、子贡、子路等人都是孔门十哲之一。
这些都是优秀弟子,但是,优秀弟子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问题学生。还有,除了这些名人,孔子肯定还教了一大批普通学生,以及一小部分奇葩。
这些人都有啥故事呢?还是先从老熟人说起。
我们都知道孔子骂过人,他的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就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之前看到这个故事还挺不理解的,不就是白天睡觉么?回顾咱们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估计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课堂上从来没睡过觉。按照孔子的要求,咱们都是朽木。
孔子整天说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遇到个上课睡觉的学生就破防了,言语侮辱,感觉也不是有耐心的老师。
最近读《论语》才知道,孔子不是没耐心,他是遇到宰予,耐心早就耗没了。
宰予曾经问孔子,说一个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有人掉进了井里。特别深,去救人肯定自己也上不来了。但不去救,就是见死不救,对不起仁德这俩字,请问老师这个仁德的人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和“你妈和你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一样有难度,幸好孔子有大智慧,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说君子可以被引导做某事,却不能陷入别人的圈套中。可以被善意的谎言所欺骗,但不能被愚弄。
孔子轻松化解弟子出的难题,但有时也能被宰予气个半死。
鲁哀公问宰予,说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木头,宰予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用意是使老百姓战栗。战栗,战战兢兢,因为恐惧而发抖,这不是个好词。宰予是在暗指周朝君主不仁。
听起来也没啥,但孔子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周礼,宰予这么说,就是明晃晃拆老师的台。有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估计孔子被气得暗自磨牙,顾忌一代宗师的体面才没有暴走。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之前的事不用提了,之前的事不用劝阻了,之前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这是被折磨的没脾气了。
还有一次,宰予对孔子当面硬刚。
古代亲人去世要守丧三年,这件事虽然不是孔子提出来的,但他是坚定支持者。宰予认为这不对,三年时间太长了,一年就行。
他说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就会有疏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子吃完,新谷子成熟,钻燧取火的木头又长了一轮,时间就可以了。
孔子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亲人去世才一年你就吃新米,穿好衣服,你能心安么?
通常情况下,老师都这么问了,身为学生即便是不认可,嘴上也会妥协一下,老师你说得对。咱们现在都会这么做,尊师重道的古代更是如此,但是宰予不是这样的人。
孔子说亲人去世一年你就大吃大喝,心安么?宰予的回答清晰明确,就一个字,“安”。孔子气得,你心安你就这样做吧,能教你是我的福气!
宰予出去后,孔子和别人说“予之不仁也!”宰予不是一个仁义的人,小孩从出生到离开父母怀抱自己行走,需要三年。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准则,宰予对父母连三年的爱都没有。
孔子背后议论学生,可见气成什么样!
讽刺的是,孔子眼中的问题学生宰予,竟然被后人归到孔门十哲中,和子贡同属言语科。如果让孔子自己评选,估计他想把宰予扫地出门。
宰予这样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但其他人也不省心,比如说冉求。
冉求字子有,被后世尊称为“冉子”。能被称为什么子,孔子孙子孟子老子,都是有能力的人,冉求也一样。
他能带兵出征,身先士卒大获全胜。他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鲁国掌权人季康子把在外流亡十几年的孔子请回来,可以说文韬武略样样在行。
孔子也很喜欢他,有人问孔子,子路、子贡、冉求谁可以从政?孔子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子路行事果决,子贡通达事理,冉求多才多艺,都是好孩子。
但就是这个好孩子,让孔子放弃了有教无类的理念,直接爆粗口,要和冉求划清界限。
事情起因是冉求帮助季康子改革,收税,导致季康子的财富比周天子和鲁国的君主都要多。这能证明冉求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文能武,还是个改革家和商人,但是孔子气坏了。
《论语·先进》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小子就是孔子的其他徒弟。这句话意思是冉求帮助季康子谋财,已经不是我的弟子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虽然这么说,但冉求一直在孔子门下,后来还成了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这件事再次证明,受到后世尊崇的孔门牛人,还真不一定是孔子内心认可的爱徒。
宰予和冉求都有能力,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说话做事难免和孔子发生冲突。还有些弟子没啥能力,他们把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奉为金科玉律,但也不省心。
樊迟,名须,所以也叫樊须。此人家境贫寒,从小就会种地。长大后到鲁国找工作,后来拜入孔子门下。据说他还是孔子的司机之一,驾车陪着老师四处游历,是孔子的忠实信徒。
他经常真心请教问题,比如问孔子什么是仁,什么是知。孔子怕他听不懂,就告诉他爱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樊迟表示,没听懂。
孔子就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提拔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奸邪之人的位置上,奸邪的人也会变得正直。
樊迟还是不懂,看老师面有倦色,不好意思再问,就出来了。在门口遇到子夏,樊迟就把刚刚的对话说了,问子夏是什么意思。
子夏给举例: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 。 汤有天下, 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舜选了皋陶,汤选了伊尹,因为他们选对了人,奸邪之辈就躲远了。
经过同门师兄弟的耐心讲解,樊迟终于弄懂了老师的意思。所以这就是个一心好学但有点笨的人,但他的问题也不好回答。
比如说有一次他问孔子怎么种庄稼,孔子说这个问题“吾不如老农”。他又问孔子怎么种蔬菜,孔子说这个问题“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去后,孔子说,这是个小人。
小人不是说樊迟人品有问题,这里是没出息,身份低,目光短浅的意思。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身为领导者,要重视的是礼节信用,谁没事研究怎么种庄稼?
这番说辞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樊迟也是太实在了。孔子明显就不是种地的人,术业有专攻。你问一个热衷于传播思想的人怎么种地种菜,明显不合适。
孔门弟子中还有一个子禽,每次问问题都特别有意思。
具体内容请移步xi ma la ya da li shi,欢迎shou ting。
来源:大力侃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