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收时节,河南周口的农田里,老周捏着9块钱纸币,站在发霉的玉米地前苦笑:“这钱,够买包烟,不够买碗像样的烩面。”
秋收时节,河南周口的农田里,老周捏着9块钱纸币,站在发霉的玉米地前苦笑:“这钱,够买包烟,不够买碗像样的烩面。”
他说的9块钱,不是卖玉米的收入,而是保险公司给的灾后理赔款。
今年持续阴雨,收割机下不了地,大片玉米在秆上发芽霉变。老张种了二十多年地,头回遇到这么糟心的事。更让他寒心的是,当初拍着胸脯承诺保障的农业保险,最后成了“一亩地赔9块”的笑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定心丸”变“空心汤圆”
老周的情况不是个例。在粮食主产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广时说得天花乱坠——“完全成本保险”“兜底保障”,可真到理赔时,条款复杂得像天书。
保险公司派人到地里转一圈,拿着本子写写画画:“你这玉米秆还立着,不算绝收”“霉变比例没到60%”,最后大笔一挥——每亩赔9元。
农民们算过账:一亩玉米,种子化肥800元,农机播种200元,土地流转费500元。1500元的投入,换回9元赔款,这买卖比赌博还亏。
保费去哪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蹊跷的是保费。按规定,玉米完全成本保险保费每亩该收42元,可有些村镇实际收了50多元。多出来的钱去哪了?问村干部,支支吾吾;问保险公司,说是“服务费”。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地方把保费打包交给保险中介,中介抽完成再转给保险公司;有的村镇虚报投保面积,套取财政补贴。保费收得不明不白,赔款给得不清不楚,好好的惠农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走了样。
那么谁在钻空子?
农业保险本是个好事。国家出大头保费(财政补贴80%),农民只出小头(20%),按理说该是双赢。可执行起来全变味了:保险公司为完成指标,投保时什么都能保,理赔时万般推诿,个别中介利用信息差,在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吃差价,监管不到位,受灾定损全凭保险员一张嘴,最后吃亏的,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出路在何方?
要让农业保险真正成为“定心丸”,就得动真格:
第一,理赔标准要透明。不能保险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应该引入第三方评估,让村干部、农民代表参与定损。
第二,保费流向要晒在阳光下。每一分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要明明白白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建立问责机制。对骗保、惜赔、乱收费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不能总让老实人吃亏。
老周说,明年不想买保险了:“9块钱的保险,保的不是收成,是良心。”
来源:鱼儿在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