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匡庐图:北派山水的雄浑诗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11:56 1

摘要: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中,五代画家荆浩的《匡庐图》以其雄浑壮阔的构图和精湛的水墨技法,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幅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的绢本墨笔画,不仅展现了高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更凝聚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危峰重叠,高耸入云;瀑泻如练,烟岚缥缈。一幅水墨长卷,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的宏大气象。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中,五代画家荆浩的《匡庐图》以其雄浑壮阔的构图和精湛的水墨技法,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幅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的绢本墨笔画,不仅展现了高山瀑布的壮丽景象,更凝聚了五代时期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画上有南宋高宗赵构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另有元人韩屿和柯九思的题诗。清代乾隆皇帝将其定名为《匡庐图》,并题诗二首。这幅被誉为“神品”的杰作,如今依然向观者诉说着千年前中国画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艺术表达。

01 画作内容,全景山水的诗意呈现

《匡庐图》采用典型的立轴构图,鸟瞰式纵向全景布局,将“高远”、“平远”、“深远”三种视角完美结合。全图由下而上,由近至远,大致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境界上从“有人之境”渐入“无人之境”。

近景处,一泓涧水间,船夫悠然撑着一叶扁舟欲停船靠岸。顺石坡而行,山麓中有屋宇院落筑立,竹篱树木环绕。屋后石径逶迤而上,长堤板桥,有人赶驴慢行。

中景里,两崖之间瀑布飞泻而下,击石溅花。瀑布之下有木桥横亘于溪涧之上,危壁嶙峋,松柏参差。这其间还坐落一方整庭院,可见画家幽居深隐的情感趋向。

远景虽远却格外醒目:画面中轴主峰赫然耸立,直入云霄,浩渺烟岚尽出其下。群峦之间,一条白练般的瀑布直落山涧,呈现出“银河落九天”之势。

02 艺术特色,水墨技法的突破性贡献

荆浩在《匡庐图》中展现出卓越的笔墨技法。他提倡作画要忠实于自然对象,“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创造出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在技法上,荆浩采用勾、皴、染法并举,尤其是皴法的运用,是对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贡献。画家以中锋画山石,边缘整齐。山头和暗处用类似小斧劈的皴法,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表现出阴阳向背的质感。

墨色变化上,画家注重浓、淡及黑、白的对比。画云时,一改前人细勾填粉的方法,仅以水墨渲染,衬托出云的空灵飘荡之态。画水也不再使用前人鱼鳞瓦片的勾线之法,而以淡墨烘染水面,显示出水面的明暗变化。

荆浩还开创性地运用多种透视法:山峰用仰视,给人以高大雄伟之感;山腰的峰峦和庐舍用平视,显得自然亲切;山脚下的景物用俯视,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多视角的融合,使画面富有强烈的空间感。

03 历史人文,隐逸思想的艺术表达

荆浩(约850—?),字浩然,五代后梁画家。他生于唐朝末年,士大夫出身,后因战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是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兼具实践与理论贡献的大家。

《匡庐图》创作于五代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寄情山水。荆浩也不例外,他长期隐居太行山洪谷,朝夕观察雄奇山林景象,并随时写生,仅画松树就得“数万本”

画中虽题名为《匡庐图》(匡庐即庐山),但画中所描绘的雄伟峭拔的山势,更具有北方山水的特点,更像是荆浩隐居的太行山脉。这可能是因为宋代以前并无画题,画的题目多是后人根据画中内容拟定。元代柯九思在画上题诗“写出庐山五老峰”,清代乾隆皇帝才将其定名为《匡庐图》。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取其真”、“搜妙创真”的理论,强调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而非表面形似。这种思想在《匡庐图》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04 艺术价值,北方山水的典范之作

《匡庐图》是中国水墨山水画初创期的代表作,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中国全景式山水画格局。在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构图。

荆浩所开创的“全景山水”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关仝、李成、范宽等画家共同奠定了北派山水的基础。宋代前期山水画几乎都深受荆浩影响,他被尊为“北派山水画之祖”。

《匡庐图》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水晕墨章”的技法创新上。荆浩曾言:“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成功地将笔墨结合,开创了水墨山水的新境界。

现代中国书画理论家王伯敏评价道:“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在六朝时期即画有‘卧对其间可至数万里’的作品,到了荆浩的时期,获得更大发展,遂成为宋人所称的‘全景山水’……《匡庐图》正是中国宋以前一件具有山水全景模式的典型作品。”

如今,《匡庐图》依然静静地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向每一位观赏者诉说着千年前中国北方山水的壮美。那些挺拔的山峰,那些细致的皴笔,那些蜿蜒的小径,共同构筑了一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荆浩以他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自然山水提炼为永恒的笔墨形式,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典范。正如清代孙承泽所赞叹的:“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非关、范所能及也。”

来源:艾米文艺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