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我这辈子,还能去几次公园遛鸟啊?”老王在医院的走廊里,低声嘟囔着。他刚做完体检,医生皱着眉头告诉他:有癌症早期征兆。家人和熟人都不敢相信。
“你说我这辈子,还能去几次公园遛鸟啊?”老王在医院的走廊里,低声嘟囔着。他刚做完体检,医生皱着眉头告诉他:有癌症早期征兆。家人和熟人都不敢相信。
他平日里身体好,又几乎不抽烟,怎么会突然面临这样的打击?
老王自言自语,回忆着自己“百吃不厌的那两样小吃”,满脸后悔。其实,类似的故事这几年越来越多。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30万,平均每天有约1.2万人被诊断为癌症。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饭桌上忙着“解馋”的那些食物,可能正悄悄推着健康走向深渊?哪怕再好吃,有两类食物,真的要警惕!
高油高盐:隐藏在味蕾后的“癌症帮凶”
逢年过节,火锅、炸串、卤味端上桌,不论是小区门口的小店,还是老家饭桌的大盘菜,总能看到“高油高盐”光鲜亮丽地登场。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便将“加工肉制品”列为一类致癌物,并建议每日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
但现实生活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盐远高于推荐量,达到10.5克以上,许多退休大爷大妈更是重口难改。
为什么高盐饮食危险?研究发现,长期高盐摄入,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加大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最终大幅增加胃癌患病率。
英国《柳叶刀》曾报道:在中国,每年因高盐饮食导致的胃癌新增病例将近160万,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42%。
而腌制食品、咸鱼、腊肉、香肠中还含有较高的亚硝酸盐,这些物质进入体内后可在胃内形成亚硝胺类强致癌物。
再来看“高油炸食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横断面调查表明:油炸食物的摄入频率每增加一次,胰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的风险增长13%-24%。
油炸温度超过180℃时,食材会产生丙烯酰胺等潜在致癌物;反复油炸更会形成多环芳烃,这些物质被国际著名医学组织认定为“已知致癌物”。
有人爱吃炸鸡、油条、薯条,但长期爱吃的人群,其患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显著高于不吃者。
许多朋友觉得,“我也只是偶尔吃一次”。但研究却给我们敲响警钟。2019年《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推荐的中国城市癌症风险评估数据显示:高盐食品摄入量较高者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风险,比健康饮食习惯人群高出50%以上。
另一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大样本调查显示:每周摄入两次以上腌制肉类和油炸食品的人群,在10年随访期内,癌症发病率比不吃者高出27.4%。
除了直接致癌,这些食物还可能造成身体其他伤害。例如高盐直接拉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高油会增加胆固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就像在健康的“地基”上反复刨坑,日积月累,最终大厦崩塌。
有些人会问:是不是完全不能吃腊肉、炸鸡?其实,问题在于摄入量和频次 , 长期高摄入、天天当主食,才是最大风险。短期偶尔尝鲜,没有证据显示必致癌。但“管不住嘴,最终会由身体来买单。”
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5克,尽可能用天然调味品(如柠檬汁、花椒、香草)替代部分盐。油炸食品建议每周不超过1次,每次不超过50克,更不要用反复炸过的油。
料理方法可以多用炖、蒸、煮,少油少盐,最大程度保留原味。餐桌上多准备一些新鲜蔬菜水果,既能增加饱腹感,也有助于稀释亚硝酸盐等潜在风险。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评估》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城市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状况调查》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年第26卷第5期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