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王杰牺牲举国皆知,未婚妻却还在苦等回信,竟是最后一个知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1:47 1

摘要:1965年的夏天,全中国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解放军出了个大英雄,叫王杰,为了救人,自己扑在了炸药包上。

这世上有些事,听着就让人觉得不该是真的。

1965年的夏天,全中国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了解放军出了个大英雄,叫王杰,为了救人,自己扑在了炸药包上。

报纸上、广播里,天天都在讲他的事迹。

可偏偏在辽宁庄河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个叫赵英玲的姑娘,还在一天天往邮局跑,眼巴巴地盼着她未婚夫王杰的回信。

她不知道,她等的那个人,早已经成了丰碑。

这件事最拧巴的地方就在这儿:一个举国皆知的英雄,他的未婚妻,却是最后一个知道他死讯的人。

时间倒回到2022年,还是庄河。

一个叫王媛的电视台编导,带着一幅画,敲开了赵英玲老人的家门。

画上是一个80岁老人的模样,是找了专家,根据王杰23岁时的照片,用技术“画”出来的。

赵英玲接过画,手抖得厉害,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画上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脸。

看了半天,眼泪就下来了。

她嘴里念叨着:“是他,老了就是这个样…

就是这个样…

…”

这幅画,让她看到了那个本该陪着自己变老的人,如果他活着,会是什么样子。

这故事得从头说起,从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但人情味儿特别浓的年代。

1957年,王杰的爹王儒堂在工地大食堂里掌勺,是个实在人。

他常去赵家磨坊磨面,来来回回,就看中了赵家的闺女赵英玲。

这姑娘手脚麻利,话不多,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一看就是个会过日子的好人家姑娘。

王儒堂心里就盘算开了,自家儿子王杰也是个踏实肯干的小伙子,这俩孩子要是能成一对,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那时候的婚事,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儒堂回家跟家里人一商量,这事儿就定了。

没多久,王家就托人上门提亲,赵家也觉得王杰这小伙子不错,两家一拍即合。

两个年轻人见了面,没有现在这些花里胡哨的,就是红着脸互相瞅一眼,心里觉得挺好,这事儿就算八九不离十了。

好日子没过多久,1961年,征兵的队伍来到了村里。

王杰当兵走了,去了江苏徐州。

一个在辽宁,一个在江苏,千山万水隔着,只能靠写信。

信里写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今天训练累不累,家里麦子收了没有,但一笔一划里,都是挂念。

1963年,赵英玲实在想得慌,就跟家里人说了一声,揣着攒了许久的钱,坐着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跑去徐州看王杰。

那是她第一次出远门。

在部队里,王杰穿着军装,身板挺得笔直,赵英玲看着,心里又骄傲又欢喜。

那个年代的人不兴说情话,但王杰拉着她,干了件当时看来顶时髦的事——去照相馆照了张相。

照片上,王杰英武,赵英玲温婉,两个人紧紧挨着,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他们谁也没想到,这张黑白照片,会是他们这辈子唯一的合影。

两年后,时间来到1965年5月。

王杰在部队表现突出,得了个探亲假。

他急匆匆地赶回辽宁老家,那时候赵英玲正好应王杰母亲的邀请,在王家小住,帮忙干些家务活,两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自家人。

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

王杰看着眼前的未婚妻,心里美滋滋的,提议说:“英玲,咱们再去照张相吧,上次那张多好看。”

赵英玲一听,连连摆手。

她心疼钱,那时候照张相不便宜,够家里好几天的嚼用了。

她想着王杰的弟弟妹妹们都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如把钱省下来,给孩子们买点吃的穿的。

她笑着对王杰说:“以后日子长着呢,有的是机会,不差这一回。”

一句“以后有的是机会”,听着是那么理所当然。

可谁能想到,老天爷有时候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这个“以后”,再也没有来。

王杰假期结束归队,赵英玲送他到村口,两人挥手告别。

这一别,就是天人永隔。

两个月后,1965年7月14日,江苏邳州,张楼公社。

天气热得像个蒸笼,地里的庄稼都被晒得蔫头耷脑。

王杰所在的工兵营正在组织民兵进行地雷实爆训练。

王杰是技术尖子,这活儿他最熟。

他跪在地上,身边围着12个民兵,手里拿着一个炸药包,正耐心地讲解着引爆的要领。

为了确保安全,他事先已经在旁边的小河沟里试爆了两次,都成功了。

可就在他给民兵们演示最后一步,准备把拉火索插进炸药包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可能是因为天气潮湿,引信出了问题,炸药包的导火索“嗤”地一声,突然自己燃了!

那一瞬间,时间好像停住了。

王杰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旁边这12个人,都是拖家带口的庄稼汉,他们不能出事。

他连一秒钟的犹豫都没有,身体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他大喊一声“快闪开”,然后猛地向前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压住了那个即将爆炸的炸药包。

“轰!”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

浓烟散尽,地上只留下一个浅坑和英雄破碎的身体。

他用血肉之躯,为身后的12名民兵挡住了致命的冲击波。

最后,除了一个人腿上受了点伤,其他人安然无恙。

王杰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3岁。

消息传开,整个中国都知道了王杰。

他被追授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响彻大江南北。

邳州当地的百姓感念他的救命之恩,说什么也要把英雄安葬在牺牲的这片土地上。

而在千里之外的辽宁,赵英玲对此一无所知。

她还在给王杰写信,信里问他最近好不好,训练忙不忙。

可一封封信寄出去,都像泥牛入海。

半个多月过去,她心里越来越慌。

她跑到王杰家,只看到王杰的父母一下子老了十几岁,整天精神恍惚。

两位老人不忍心告诉她这个晴天霹雳,就一直瞒着。

直到有一天,赵英玲从一个妇女干部那里,听到了那个已经传遍全国的消息。

她整个人都懵了,像被雷劈了一样。

原来,她的爱人已经成了英雄,而她,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悲伤像潮水一样把她淹没。

可当她看到王杰父母痛不欲生的样子时,这个刚二十出头的姑娘做了一个决定:她不能倒下。

她把自己的悲伤藏起来,搬进了王家,把王杰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来照顾,替王杰尽他没能尽完的孝。

她本来是个爱唱爱笑的姑娘,嗓子也好,可从那以后,再也没人听她唱过欢快的歌。

她自己编了几十首小调,全是怀念王杰的,一个人在没人的时候,悄悄地唱,唱得自己泪流满面。

王家二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们感激赵英玲的情义,但更不忍心耽误她一辈子。

劝了好几年,赵英玲才终于点头,嫁给了一个忠厚老实的本村人。

结婚后,她和丈夫还是像女儿女婿一样,常去看望王杰的父母,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赵英玲夫妇为他们披麻戴孝,按照老人的遗愿,把他们的墓碑朝向了江苏徐州的方向。

那里,睡着他们最骄傲的儿子。

时间就这么过了几十年。

2022年,当摄制组找到赵英玲时,她已经是个80岁的老人了。

聊起往事,她从卧室的抽屉里,拿出一个用布包了好几层的小东西。

一层层打开,是一个有些褪色但保存得很好的五彩荷包。

“这是他当兵那年,我给他缝的,让他戴在身上保平安。”

老人摩挲着荷包,像是抚摸着最珍贵的宝贝,“65年他回家探亲,走得急,落家里了。

我一直给他收着。”

这个被落下的荷包,她珍藏了快六十年。

她把荷包交到工作人员手里,声音哽咽:“我本来想,等他牺牲60周年的时候,我亲自送到部队去。

可我这身体,怕是等不到了。

你们替我,把它带回徐州吧。”

后来,这枚荷包被郑重地安放在了徐州的王杰烈士纪念馆里。

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在一个挂满了勋章和奖状的英雄身边,讲述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关于等待和守护的故事。

参考资料: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追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人民日报》,1965年11月27日。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CCTV-9),《国家记忆》栏目,《英雄王杰》系列。

《英雄王杰未婚妻赵英玲:一生守望 一世情长》,中国军网,2023年4月5日报道。

林宇辉警官为烈士模拟画像相关事迹,来源于山东广播电视台《现在的我们》栏目报道。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甄妮的话匣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