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4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们家孩子怎么就得了白血病呢?从小饮食规律、生活健康,怎么也想不通。”这是不少家长在医院走廊里反复念叨的一句话。
近年来,关于儿童白血病的新闻屡见不鲜,让许多家长揪心不已。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白血病在儿童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特别是2~7岁的孩子,成为高发群体。
白血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悄悄潜伏在孩子的身体里,一步步发展。而不少家长在孩子确诊时才如梦初醒——原来那些轻微的发热、疲倦,竟然是疾病的警示。
医生们也在不断追踪研究,想找到这场疾病背后的“元凶”。近年的研究发现,两类关键因素正在悄悄推高儿童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1. 环境暴露:我们以为安全的,其实暗藏危机
“家里刚装修完没多久,孩子就住进去了。”这几乎成了不少患儿家属的共同经历。
医生指出,甲醛、苯系物等装修污染物,在密闭空间里挥发期可长达3~15年。孩子代谢快、体重轻,吸入同样剂量的有毒气体,对身体的伤害是成人的数倍。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曾发布研究,指出儿童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其白血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不仅是装修材料,空气污染、二手烟、劣质玩具中的增塑剂也都可能成为“隐形杀手”。有研究表明,苯类物质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存在相关性,尤其是儿童阶段的暴露影响更大。
医生提醒:家中装修后至少通风6个月以上,使用权威机构检测合格的环保材料,避免孩子过早入住新装修环境。
2. 免疫系统“太干净”也是问题
“现在的孩子太‘干净’了。”这不是一句调侃,而是医生们越来越达成的共识。
英国著名血液学家Mel Greaves教授在《自然·免疫学》上的研究指出,过于洁净的生活环境可能阻碍婴幼儿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进而增加白血病风险。
这个理论被称为“双次打击假说”:孩子在出生后若缺乏足够的微生物暴露(比如不常接触泥土、动物、不进托班),免疫系统发育不足;而后期若遭遇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因为“没练过”,容易产生异常反应,诱发白血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托班、接触外界频繁的孩子,反而白血病风险更低。适当“脏”一点,或许反而更健康。
简单说,孩子的免疫系统就像打仗的士兵,必须经历过训练,才能在真正的战斗中沉着应对。
白血病的早期表现,往往没有“剧烈”的症状,而是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小毛病:
老是发烧、感冒反复面色苍白、乏力、没精神身上莫名出现淤青或小红点骨头疼,一碰就喊疼食欲下降,体重突然减轻这些症状太常见,常常被误认为是“成长中的小问题”。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出现,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做血常规检查。
特别提醒:血常规并非万能,但它是发现白血病最简单、最初步的筛查方式,一旦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应尽快进一步检查。
我们无法控制空气污染,也很难完全避免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但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护,让孩子远离风险:
装修不过度,新家具不过量,通风要到位不使用来路不明的塑料玩具或文具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减少农药残留摄入鼓励孩子户外活动,适当接触自然环境接种疫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病毒感染这些看似细小的举措,背后藏着孩子健康的大逻辑。疾病的防线,往往建立在无数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之上。
相信很多家长最关心的还是这个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85%,在一些发达城市甚至接近90%。只要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大多数患儿是可以治愈的。
目前,国内治疗儿童白血病以化疗为主,个别案例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靶向治疗与CAR-T细胞免疫治疗等新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复发或高危病例。
医生强调:确诊并不等于绝望,早发现+规范治疗=治愈希望
白血病不是“新”病,也不是“绝症”。但它确实在悄悄逼近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庭。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让家长“谈白色变”,而是希望让我们多点了解,少点无知;多点警觉,少点后悔。
孩子的身体是脆弱的,但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焦虑,而是用知识武装自己,给孩子一个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Mel Greaves.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制。Nature Reviews Cancer,2018。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儿童白血病治疗指南(2023年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儿童甲醛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估》
来源:浅谈健康科普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