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6日,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入最后五年冲刺期的关键之年,本届论坛以“传播重建信任与共识”为主题,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学术界、媒体及产业界的近两百位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信任赤字与不确定性加
——清华大学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圆满举办
10月26日,第四届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入最后五年冲刺期的关键之年,本届论坛以“传播重建信任与共识”为主题,汇聚来自国际组织、学术界、媒体及产业界的近两百位代表,共同探讨在全球信任赤字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传播如何为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推动全球健康与发展的共同行动。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杨斌教授代表学校领导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回顾了过去二十年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强调重建信任、激活合作需要新的路径,而传播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说技术是引擎,那么信任就像是燃料。而传播,可以成为点燃这个时代行动意愿的火花。”郑志杰说。
在主旨演讲环节,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表示,世界正处于“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超载”的时代,联合国《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已将错误信息列为最严重的全球威胁之一,这一挑战直击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础。他呼吁国际社会必须以“尊重的语言”取代“错误信息”,将同理心转化为合作共识。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紧急事务主任Gina Samaan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在极端天气、突发传染病事件不断蔓延的背景下,新的全球健康治理框架《大流行协议》体现了全球团结、公平和问责的承诺。此外她还分享了“世卫桥梁(WHO’s BRIDGE)”方法作为应急响应工具和指南。
随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应急行动区域项目经理Sean Casey则进一步通过“世卫桥梁”项目阐释世卫组织西太区在应对虚假信息和风险沟通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与中国即将展开的合作。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周庆安教授结合中心过去近两年发布的百余期信息简报的内容,对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议题变化趋势与未来传播路线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与2024年相比,2025年的词频分析显示出治理层面上的结构性角色异军突起,这表明国际机构日渐关注的专业技术因素正被影响其发展的地缘政治变量所逐渐取代。展望2026年,健康传播实践应平衡科学传播与政治传播、全球叙事与本地叙事,并通过加强数据驱动与AI伦理规范等进一步将传播纳入全球治理机制。
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杨建悦以“重建信任生态:信息公共品在全球健康与发展中的角色”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她强调,信息是这个时代最被忽视却最关键的公共资源,缺乏高质量的信息,将导致政府难以决策、科学难以落地、公众也无法形成信任。而全球信任体系的重建,更离不开“信息公共品”这个“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空气层。她总结道:“只有当信息像空气一样自由流动、真实可及,信任才能再生、合作才有力量。”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华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全球发展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承办。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