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5日,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成立十周年暨古籍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高端论坛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盛大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古联十载数典论道,人文智能共谱新篇”为主题,从多维度深度剖析讨论了古籍智能化建设的现状、
2025年10月25日,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成立十周年暨古籍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高端论坛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盛大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古联十载数典论道,人文智能共谱新篇”为主题,从多维度深度剖析讨论了古籍智能化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一、精彩开场
论坛开幕,主持人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监事梁彦以精妙绝伦的评书艺术,慷慨回溯了中华书局113年的文脉传承与古联公司的发展脉络,为庆典拉开了底蕴厚重的帷幕。
二、领导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章隆江分别致辞。
张宏将古联公司比作“从老树上长出的新苗”,肯定其在十年间构建百亿余字古籍大数据,研发国家级古籍数字化平台,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任务,为传统出版机构数智化转型探路的成绩。未来,希望古联公司能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坚守“弘扬传统,服务学术”的初心,推动古籍内容活化;加快AI技术应用,实现从数据资源到知识服务的跨越。
章隆江在致辞中特别提到了已故的程毅中先生在2014年提出的古籍数字化需要加强统筹工作的建议,并对古联公司的工作予以肯定,他希望古联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在融合创新、行业引领、项目示范上持续发力。
三、嘉宾致辞
会议邀请的数位专家一一上台致辞,表达对古联公司的肯定、祝福与期待。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以古联初创与发展见证者的身份,回忆了古联公司从“成立时仅1名刚报到的大学生”,到如今已成长为国内最重要的古籍数字化公司的历程,希望古联公司在未来能突破古籍整理专业门槛,拥抱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广大市场,赋能纸质图书,借力中华书局优质纸书资源与流量实现出版融合。
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健认为,古联公司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库》汇聚了20余家专业古籍出版社资源,引领了行业协同发展,期待古联公司将来能推动古籍数字资源“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介绍了古联公司与高校在共建数字人文实验室、设立“古联奖学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披露,古委会40年来培养的古籍整理人才超1.1万人,未来将与古联深化AI时代的产学研合作。
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表示,愿与古联公司在古籍版本保藏、活化利用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守护文明根脉。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称,古联公司建设的成果不仅缓解了“古籍藏用矛盾”,更锻造了专业人才队伍。建议古联公司聚焦AI技术突破,拓展与影视、文旅的跨界融合,让古籍活在当下。
致辞结束后,全体嘉宾在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一楼大厅合影,定格这一行业盛会的珍贵瞬间。
四、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设置七场主旨演讲,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实践案例,从技术应用、学术创新、资源保护等角度,勾勒出古籍智能化发展蓝图。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在题为《十年筑基 智启未来》的演讲中,回顾了古联公司过去十年在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整合方面取得的成就,展望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驱动古籍研究与传播的未来路径,强调智能化将开启古籍整理出版新纪元,以“聚古联今”作为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在题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数字人文》的演讲中,以“学术奇观”形容中国数字人文近十年的发展,指出其在国家“数字中国”“文化数字化”“新文科”三大战略引领下,形成了“科研-教育-实践”三位一体格局。她强调,AI技术正全方位融入数字人文,未来需打破高校、资源机构、企业之间的壁垒,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玉才在题为《探索基于古籍数字化的古籍整理研究新范式》的演讲中,结合北京大学与中华书局的人才合作传统,提出“人机协同新范式”。他强调,技术不是取代传统研究,而是成为“超级放大镜”与“超高速处理器”。
凤凰出版社社长吴葆勤在题为《浅论以文本关联、可视化地图为基础的古籍深层次整理的可能性》的演讲中,以《三国志》中丹阳郡与丹阳县的地名标注争议为例,通过古今行政区划叠加、地形分析,纠正“丹阳为县”的误判,佐证孙策平定丹阳郡山区的历史脉络,说明古籍整理需结合“时间轴”与“地理空间”来开展。他指出,文本关联与可视化地图可挖掘古籍中隐藏的历史脉络,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
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伟国在题为《富藏入库尤宜先——略谈碑拓资源的数字化问题》的演讲中,强调碑拓数字化需注重原始性,建议同步采集碑体照片而非仅拓本,保留碑形、出土场景等信息。墓志铭需补全墓主全名,精确标注年月日,提升检索准确性。他基于敦煌文献整理的经验提出,先让资源可用,再逐步深化整理,能让珍贵文献尽快服务学界。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在题为《佛教典籍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演讲中,从佛教2600年典籍传承史切入,指出汉文、巴利文、藏文三大藏经体系的数字化价值,倡导建设全球佛教典籍数字资源库与成果展示中心,推动佛教思想阐释与文化弘扬。他认为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把握佛教研究的中国话语权。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宸在题为《AI智能体驱动的全球汉籍资源聚合平台实践及其学术意义》的演讲中介绍,其团队研发的“全球汉籍资源聚合平台”已聚合全球500余个古籍数据库、60多万部资源,通过AI智能体实现了24小时监控更新、多语言著录对齐、语义向量化检索,可一键导出资源至其他平台系统。他表示,平台发展目标是让全球汉籍资源无障碍流通,实现知识平权。
五、圆桌论坛
25日下午,三场圆桌论坛围绕行业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汇聚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的一线经验与思考。
“古籍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前沿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芃主持。发言专家北京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杨璐结合沈从文1975年提出的“丛帖整理”项目,指出AI可助力草书识别与古籍校勘,让“学者功力+技术效率”实现“一辈子做两辈子事”。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教授姚伯岳分享了“大古籍保护”理念,提出将数字人文纳入课程体系,推动古籍编目智能化,通过扫描书影自动比对版本、识别印章,实现关联数据一键套用,提升编目质量与效率。
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杨硕以西夏文古籍数字化工程为例,强调其目标是保持西夏文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西夏文6000余字无一字与汉字重合,通过AI传承史金波等学者的破译方法,可避免绝学断档,并在未来推动多民族文字的智能破译与教学。
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介绍了“云四库”等平台的实践,倡导通过众包协作(全球用户参与校对标引)、结构化数据(如人物社会网络分析)、AI 创意视频(如“千里马”寓言可视化)等方式,实现文学史料从“静态文本”到“动态传播”的转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崔运鹏以农史大数据为例,指出可通过语义检索与知识图谱,实现古今农业知识融合,为具体生产提供指导,例如AI挖掘《齐民要术》中绿色制肥法等优良技术传统,为现代生态农业服务。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东波分享了“荀子大语言模型”“中国物产大语言模型”的研发经验,强调高质量标注数据是核心,认为未来需建设古籍领域智思体,融合编目、研究等功能,发挥古籍数据的封闭性优势。
与谈环节,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浩提出,AI需像研究员一样主动搜索验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宸则呼吁关注知识平权,让农史、少数民族史等边缘领域通过图谱数据库获得平等检索机会。
“图书馆资源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高端论坛”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朱本军主持。发言专家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崇指出,国家图书馆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10.6万部资源)、“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8000部高清全彩古籍+知识图谱),兼顾专业研究与大众普及,未来将平衡“公益服务”与“市场激励”。
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分享了山大学习中心的实践经验,通过整合校内科创资源,开发经济学知识库,将“运河图书”与 AR/VR 结合,打造互动场景;提出图书馆需从“资源搬运工”转向“创新引擎”,通过学科聚类资源提升价值。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提出,未来需整合“纸书-数字资源-音视频”,通过AI实现关键词提取和智能标注。针对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的现状,可开设网络服务部手把手教学,同时探索“数字+实体”的融合方式,例如《本草纲目》与凉茶体验结合。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史振卿提出学习中心“四性”标准,即学识性(2:8资金配比买电子书,让师生选书买单)、学业性(联动教务处推动“课堂+图书馆讨论”模式)、学科性(打通中文与历史学科)、学术性(通过门禁数据关联考研率、论文质量,提升图书馆话语权),并希望建设海南地方文献中心。
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数图科科长张坤结合老年学员多的特点,强调未来学习中心需实现“处处可学,人人能学”,淡化物理空间,强化数字平台,破解“信息孤岛”与“老年人信息素养不足”难题,重构“人智+数智”服务关系。
与谈环节,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夏翠娟提出,图书馆用户不止是人,还包括AI智能体,倡议建设大模型博物馆,为AI提供可训练数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孙显斌呼吁重视数据标注,认为这是图书馆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倡导形成“AI标注+人工校验”的自循环。
“新文科建构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严程主持。发言专家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包平介绍了“中华物产数据编码” 实践——以33位编码记录物产“时间-空间-性状-功效”的信息,未来可对接基因编码,为种子资源研究提供800年历史线索。同时他也强调,数字人文需人文主导,技术辅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涛坦言AI时代的教学困惑——学生可从B站等线上平台获取更前沿的知识,提出人才培养核心应是想象力与创造力,而非工具使用,建议通过项目制(如将《中国思想家评传》做成智能体)带动学生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华建光分享了“中华文明研究院——武夷研究院”与“明德书院”的建设实践,提出数字时代知识生产整合思路,倡导用高校学术力量挖掘文化内涵、传播文化价值,同时对接人才培养,让学生参与文化相关项目的建设。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夏平分享了上海师大数字人文建设成果:2022年获批国内第二个数字人文博士点,建成“本-硕-博”课程体系,学生研发古文字识别APP的文章获《自然》子刊发表,该点培养的古代文学硕士进入京东从事产品分析,体现“人文+技术”的就业优势。
中南大学传媒系副教授易龙指出,新文科需平衡工程化与人文性,人才培养应通过真实项目,如古联公司的数字人开发,让学生早接触行业,同时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坚守“内容为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韧奋关注老年人传统文化普及痛点,针对“免费养生课推销智商税产品”现象,呼吁高校学者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渠道,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
讨论中,包平提出数字人文本科专业口径模糊问题,呼吁顶层设计应明确人文主导或技术主导。王涛则强调破除专业壁垒,认为培养开放学习能力比单一技能更重要。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彭志峰则提出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不均衡问题。
六、闭幕致辞
论坛最后,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肖启明致闭幕辞。
他动情表示,古联公司十年间的发展与成绩,打破了他对“古籍数字化导致古籍灭亡”的旧有担忧,用实践证明技术能让古籍得到更好的保护、更活的传播。
他特别感谢各级领导、专家及合作单位的支持,表示古联公司将以十周年为新起点,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理念,依托中华书局深厚文脉,在古籍智能化、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方面持续发力,不辜负行业期待。
至此,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成立十周年暨古籍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高端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不仅是古联十年成果的总结,更搭建了行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古籍智能化建设注入新动能。未来,古联公司将以“聚古联今”为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