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里,留着板寸的青年,正对着支架上的手机举起金黄的风干鱼。这不是美食博主的探店视频,而是80后青年王鸽的“塘边直播间”。当同龄人还在追求“咖啡自由”,他已挽起袖管,将饭蒸鱼、菱角菜等十余种湖鲜滋味,熬成舌尖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老铁们看这饭蒸鱼,热气腾腾鲜掉眉毛,鱼肉在嘴里一抿就化开!咱三山村的泡椒藕带,酸辣爽脆,咬一口耳朵都要竖起来……
在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里,留着板寸的青年,正对着支架上的手机举起金黄的风干鱼。这不是美食博主的探店视频,而是80后青年王鸽的“塘边直播间”。当同龄人还在追求“咖啡自由”,他已挽起袖管,将饭蒸鱼、菱角菜等十余种湖鲜滋味,熬成舌尖上的乡村振兴密码。
王鸽,一个土生土长的三山人,他的事业轨迹,曾与水和鱼毫无交集。毕业后,王鸽远赴山西,在煤炭设备的生意场上打拼多年。然而,一次探望朋友的偶然机会,他参观了温州的现代化养殖区,目睹了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机械设备自动投喂起网的场景,内心被深深震撼。在他记忆中的家乡渔业,是“人力割草、人力投喂、人力起网”的辛劳画面。王鸽回忆道,“同样是养鱼,我们这里还是‘看天吃饭’,他们却已经实现了精准控制。”
这种强烈的对比,在他心中种下了一粒改变的种子。而促使这粒种子破土而出的,是两份深沉的乡土情结。
一份,源于对父辈的牵挂。“我父亲是渔民,至今还在我们合作社里搞养殖,他干了一辈子,用的都是老方法。我想让他,也让像他一样的乡亲们,能轻松一点。”
另一份,则源于对家乡机遇的洞察。当时,鄂州市正大力发展武昌鱼产业,且国家级团头鲂(武昌鱼学名)原种场就在杜山镇。政策东风与产业优势兼备,王鸽感到,是时候回去了。
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跨行而来的王鸽,在创业初期遇到了最大的“拦路虎”——不懂技术。“隔行如隔山,刚开始连鱼病了该怎么处理都一头雾水。”
在困境中,他积极系统学习种养殖知识,每年参与鄂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参观学习,并着手探索如何将所学与三山湖的天然优势结合。
“我们这地势低洼,雨季就成汪洋。”王鸽解释道,于是老一辈便想出了“低处成塘便养鱼,中处水浅则种莲,高处旱地宜种麦”的办法。他将这朴素的生存智慧,升级为了“水下养鱼、水面采莲、岸上加工”的科学立体生态模式,构建起了武昌鱼与“四大家鱼”和谐共生的生态养殖体系,打通从碧水鱼跃到舌尖美味的全产业链。
在王鸽看来,三山湖的渔业发展,清晰地划出了三代人的轨迹。
“我父亲那一辈,是‘为了生存’。”他动情地回忆,父辈们一锹一锹地围垦鱼塘,用稻谷玉米投喂,只为解决温饱。
“到我们这一代,是‘为了生活’。”在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王鸽引入了物联网设备,在加工车间实时监测武昌鱼腌制的温湿度。他将传统腊鱼饭与现代锁鲜技术结合,制成开袋即热的“真空速食武昌鱼套餐”,让产品附加值倍增。“现在一亩鱼塘的毛收入能破万,纯利润比父辈翻了好几番。”
而面向未来,他想的则是“为了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推行绿色养殖,保证水质健康。因为水好,鱼才好。这不仅是对市场的承诺,更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
个人富不算富。王鸽深知,要真正改变家乡,必须将村民们组织起来。于是他成立了湖北省三山湖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统一打造“三山湖”品牌,将村民零散的技术收编整合,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授权加盟。这不仅实现了产品提质升级,更直接带动了就业。“平均每月零工有一千余人次,固定员工十几人,一年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三四百万。”
“公司负责品牌管理和销售,合作社作为基地,把农户团结在一起,实现养殖加工标准化。”王鸽说,无论是最新政策还是先进理念,都能通过合作社同步给所有成员。
然而,他的脚步并未止于线下。当直播镜头对准三山湖的碧波与肥美的武昌鱼,流量瞬间转化为销量。“单场最高卖了15万多,直接毛利就有3万元。”王鸽算了一笔账,“这与实体店相比,实现了一个巨大的放量。”
如今,合作社的产品带着三山湖的印记,跃向了北京、上海等更广阔的市场舞台。这位三山湖的新农人,正怀揣着父辈的坚韧,运用着自己的智慧与视野,将一条鱼、一个品牌、一种理念,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这里是鄂州E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