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角落里的男孩正蹲在地上,用粉笔在瓷砖上画着形态各异的小怪兽,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那一刻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总在忙着给孩子铺通往‘优秀’的路,却忘了问他们想走向哪里。”
上周在商场偶遇邻居家的妈妈,她攥着刚打印出来的补习班名单,眉头拧成一团:“明明这次数学才考 85 分,还整天抱着画板瞎画,再这样下去,重点高中都悬了!”
学霸女生(配图)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角落里的男孩正蹲在地上,用粉笔在瓷砖上画着形态各异的小怪兽,眼睛亮得像藏了星星。那一刻突然想起一句话:“我们总在忙着给孩子铺通往‘优秀’的路,却忘了问他们想走向哪里。”
前阵子刷到一则新闻,17 岁的男孩以全市前三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却在开学三个月后选择退学。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每天背 100 个单词、刷 20 套卷子,可我不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我像个机器,只要停下来,就会被妈妈的眼泪和老师的期待压垮。”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我们这代父母,大多是在 “分数论英雄” 的环境里长大,于是理所当然地将 “学霸” 当成教育的终极目标 —— 考更高的分、进更好的学校、找更稳定的工作,仿佛只要沿着这条轨道走,孩子的人生就一定不会出错。
武汉二中校园开放日
可教育从来不是批量生产 “优秀模板” 的工厂。就像花园里的花,有的喜阳,有的耐阴;有的在春天绽放,有的在寒冬结果。强行把牡丹按进荷花的池塘,把松柏栽进多肉的花盆,再精心的培育,也养不出想要的模样。事实上,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只是极少数,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早点认识到这一点反而更有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身心健康。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班上有个叫小宇的孩子,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却能把《昆虫记》背得滚瓜烂熟,还能自己制作昆虫标本。有次家长会上,小宇妈妈红着眼眶说:“我以前总骂他不务正业,直到上次学校组织自然课,他站在讲台上讲蜜蜂的分工,那种自信是我从来没见过的。”
后来小宇凭借对生物学的热爱,考入了省重点中学的特色班,如今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青少年科普博主。他的经历恰恰印证了:教育的意义,不是把孩子塞进统一的模具,而是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去年在 TED 上看了一场演讲,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托德・罗斯。他在演讲中提到一个观点:“真正的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性优势’—— 也就是他们天生擅长、并且愿意投入热情去做的事。”
哈佛大学
这种 “独特性优势”,可能不是考试成绩,不是竞赛奖项,而是一些看似 “无用” 的东西:比如对色彩的敏感,对文字的热爱,对机械的好奇,甚至是对小动物的共情。
朋友家的女儿朵朵,从小就不爱刷题,却特别喜欢给娃娃设计衣服。起初朋友很焦虑,觉得这是 “浪费时间”,直到有次看到朵朵拿着自己画的设计图,跟裁缝店的阿姨讨论布料的材质和剪裁的细节,她才突然意识到:孩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眼睛里有光。
现在朵朵每周都会去上服装设计兴趣班,还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小店铺,专门卖手工制作的娃娃衣服。虽然她的数学成绩依然中等,但她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管理时间、如何解决问题 —— 这些能力,远比分数更能支撑她的未来。
其实,“找到自己” 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父母放下焦虑,给孩子试错的空间。就像探险家在森林里寻找出路,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别怕走弯路,每一次尝试,都是在靠近真正的自己。”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会问:“我也想帮孩子找到自己,可具体该怎么做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首先,学会 “观察” 而非 “评判”。当孩子沉迷于某件事时,别急着说 “这有什么用”,而是去观察他们在这件事里投入的状态:是不是专注?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愿意主动思考?比如孩子喜欢拆玩具,或许不是 “调皮捣蛋”,而是对机械结构感兴趣;孩子喜欢涂鸦,或许不是 “浪费纸”,而是对艺术有天赋。
送孩子高考的家长们
其次,给孩子 “试错” 的权利。不是每个兴趣都能坚持到底,也不是每次尝试都能成功。就像我邻居家的孩子,一开始学钢琴,后来学画画,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编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其实是在不断排除 “不适合自己的”,最终找到 “适合自己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他们 “必须坚持”,而是告诉他们:“没关系,我们再试试别的。”
最后,学会 “倾听” 孩子的声音。有次我问侄子:“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他说:“我想当一名动物园的饲养员。” 他妈妈立刻打断:“没出息,怎么不想当医生或老师?” 可侄子低着头说:“因为饲养员可以每天照顾小动物,它们不会跟我吵架,还会对我笑。”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孩子的梦想或许在我们看来很 “幼稚”,但那是他们对世界最真诚的向往。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去 “修正” 他们的梦想,而是要蹲下来,认真听他们说:“你的想法很棒,我们一起想想怎么实现它。”
想起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在家学习的孩子
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需要把孩子逼成我们期待的样子,只需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路上,做那个最坚实的后盾 —— 当他们迷茫时,给他们指引;当他们受挫时,给他们鼓励;当他们找到方向时,笑着对他们说:“去吧,去成为你自己。”
因为终有一天会发现,孩子最大的成功,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 “学霸”,而是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来源:武汉人才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