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舍不得她,因为她是我心爱的祖国。我怎能看到她孤单分离,再受苦难折磨......”9月28日晚,80岁的凌峰站在“湾区升明月”晚会舞台上,用微微颤抖的嗓音唱出这句歌词时,台下观众无不泪眼朦胧。
那一夜,澳门“湾区升明月”晚会现场,无数人跟着这位八旬老人一同抹眼泪,歌声里藏着两岸间最深沉的牵挂。
“我舍不得她,因为她是我心爱的祖国。我怎能看到她孤单分离,再受苦难折磨......”9月28日晚,80岁的凌峰站在“湾区升明月”晚会舞台上,用微微颤抖的嗓音唱出这句歌词时,台下观众无不泪眼朦胧。
这首《吾爱吾国》尘封四十余年,直到2025年的这个夜晚才首次被公开演唱。凌峰演唱结束后含泪说道:“中国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对不对?”这句不是激昂口号,没有刻意煽情,却像长辈与晚辈谈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吾爱吾国》的创作人陈彼得1943年生于四川成都,凌峰1945年生于山东青岛,两人都在童年时期随家人迁往台湾。相似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对故土怀有同样深切的思念。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两岸尚处隔绝的岁月里,陈彼得写下了“如果有轮回,我情愿投生再回到中国”这样直白滚烫的歌词。然而,这首歌刚诞生便因环境所限被尘封,这一藏就是40多年。
2025年6月陈彼得去世后,这份未竟的遗憾成了凌峰心底的牵挂。在晚会现场,凌峰不仅用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更用这首歌告慰老友的在天之灵。演唱中起伏的声线,承载着对老友的沉痛追思;一字一句地倾诉,诉说着两人对家国团圆的炽热祈愿。
凌峰对祖国的爱,不只是歌声中的表白,更是用一生践行的誓言。1987年,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后,凌峰毅然决定回到大陆拍摄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部名字取自岳飞《满江红》的纪录片,前后共播出300多集。凌峰用镜头打开了台湾同胞认识大陆的窗口,架起了两岸交流的桥梁。从1987年到2016年,凌峰一直不停记录祖国大陆人、事、物的变迁,累计保存了9000多小时的母带。
1990年,凌峰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成为第一位登陆春晚的台湾艺人。他不仅带来精彩的表演,还出资成立基金会,为两岸文化艺术界人士搭建交流桥梁。
晚会上动人的不只《吾爱吾国》一首歌。当《落叶归根》的歌声响起,来自中国台湾的赖芊羽表示,“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有重量,敲打在心上。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所谓的‘根’,不仅是地理上的归宿,更是文化血脉与家国情怀的锚点。”
澳门青年郭泳興感慨道:“我们或许说着不同的方言,有着各异的生活轨迹,但对‘根’的眷恋,对‘归家’的渴望,是刻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相同的密码。歌声一起,便消融了所有的界限。”
这种情感共鸣,早在1987年费翔在春晚演唱《故乡的云》时就已经得到验证。费翔的歌声承载了跨越海峡的思念与期盼,让无数老兵在泪光中望见故乡的轮廓。甚至有海外人才在听到“归来吧,归来哟”的呼唤后,选择回到祖国参与建设。
童安格1990年发行的《把根留住》,唱出了全球华人对“根”的眷恋与坚守。歌曲中“一年过了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让血脉再相连”的歌词,朴实无华却道尽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的朴素哲理。作词人黄庆元在往返海峡两岸的旅途中,目睹春运人潮的奔波与期盼,仅用一夜便完成歌词初稿。
而余光中《乡愁》一诗,自从1971年问世以来,更是以委婉动人的亲情、爱情、乡情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1975年,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等多首诗作谱上曲,由此开启了台湾民歌运动的序幕。
大陆作曲家晁岱健为《乡愁》谱曲后,余光中听到歌曲小样后连说三次“很好”,并感叹“岱健懂我”。这首歌也成为余光中唯一认可和授权的版本。
在晚会现场,当大屏幕播放到九三阅兵画面时,凌峰多次摘下帽子,伫立致敬。这一举动无声却有力地道出了他对祖国强盛的由衷自豪与敬意。
有网友分享道:“五岁的儿子听完哭了,说长大以后一定要让祖国更伟大。”这种情感的传承,正是家国情怀生生不息的体现。还有人回忆:“当年正是因为看了凌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才下定决心从美国回到中国工作,赶上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
凌峰的歌声已随风远去,但《吾爱吾国》的旋律却深深烙在人们心底。这首歌里唱的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过去,我们曾隔海峡相望;现在,我们相向而行;未来,我们终将共赴同一个团圆。
晚会音乐总监常石磊感叹道:“在当下这个阶段,听凌峰老师这样的生活背景的人唱《吾爱吾国》,会觉得好多事情是注定的。看歌词、看他演唱时的样子,就知道生命力和内在的韧劲是打不断的,是与生俱来的。”
这份“与生俱来”是什么?正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共同基因——家国情怀。这种情感是连接你我的纽带,是照亮前路的光,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白色的想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