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秋天,河南的雨似乎挣脱了季节的束缚,连绵近月未歇。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9月1日至10月中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极值。
10月8日,夏邑县会亭镇郭楼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会亭镇农民抢抓农时忙农事,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王高超 摄
这个秋天,河南的雨似乎挣脱了季节的束缚,连绵近月未歇。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9月1日至10月中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极值。
这场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累计雨量大的秋雨,彻底打乱了秋高气爽的节奏。农田土壤水分饱和,秋收进度被迫放缓,河南农业再次面临气候“变脸”带来的严峻挑战。
回溯近年,河南农业历经“多事之秋”:2021年,前期高温引发小麦干旱,后期暴雨致玉米被淹;2022年,小麦丰收后再遇极端高温,玉米大幅减产;2023年“烂场雨”来袭,部分小麦未及收割便发芽霉变;2024年旱涝急转,玉米受灾、小麦晚播;今年,前期长期干旱叠加秋收连阴雨,部分农户损失惨重。
根据相关信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前旱后涝”可能成为中国北方尤其是黄淮地区的常态化气候格局。
气候多变或将成为常态,河南农业种植结构是否需要大幅调整?随着秋雨渐去,这一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度思考。
10月13日,在武陟县木栾街道小岩村,农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玉米脱粒晾晒。 王琳锋 摄
直面灾情
河南全力打响“龙口夺粮”战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消息,截至10月16日18时,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总面积的94%。除部分沿黄水稻、再生稻及晚熟大豆、红薯、倒茬蔬菜等作物外,全省秋收基本结束。
这场连绵秋雨留下了诸多令人心酸的场景:10月中旬正值玉米收获关键期,尽管连阴雨已持续40多天,天空依旧没有变晴迹象,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冒雨抢收的农户身影。
焦作温县西留石村,持续阴雨不仅拖慢秋收进度,还导致村里1940亩玉米倒伏减产。即便中原农险工作人员冒雨勘查定损,有农户一年的辛苦仍近乎付诸东流。
新乡县朗公庙镇张庄村种植户蔺亚东,今年流转了300多亩土地。虽然220亩玉米已提前抢收回家,但剩下的60亩花生和20亩黄豆仍让他忧心忡忡。“好在花生长势不错,结荚量足,只要天气好转,亩产800斤没问题。”他打趣说,老人们常说秋季雨水大来年小麦长势好,期待明年能迎来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往年10月中旬,河南乡野早已机声隆隆,小麦播种已完成大半。但今年连绵阴雨导致土地湿软,大型机械无法下地,农户只能焦急等待。
面对异常天气,河南近年来在困境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正如《河南日报》在报道中描述的情况:“今年秋收时节,秋雨连绵,中原粮仓打响了与天气赛跑、确保秋粮应收尽收的硬仗。田野里收割机轰鸣,和雨竞时;粮食烘干塔热气升腾,24小时不停运转……10月16日,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河南正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着14亿人饭碗的安全。”
这份底气,源于河南强大的应急部署:准备各类收获机械20万台,组建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认定832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备战应急抢收,调集投入履带式玉米收获机7980台,全省5262台烘干设备日烘干加工能力达37.5万吨,先后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用于获补和农机调度,派出9个“三秋”指导组分包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这样的部署力度,尽显农业大省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设备升级,河南省黄泛区设施农业有限公司为农作物调控适宜生长的“小气候”(受访者供图)
结构调整悄然发力
多地探索抗灾增收新路径
种植结构调整,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及政策导向,对农作物种类、种植比例与种植方式进行优化,以提升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实践。这并非全新概念,虽暂无鲜明政策“指挥棒”,却已在河南田间悄然推进,且力度持续加大。
三门峡市陕州区柳林村,正是结构调整的生动样本。采访到村党总支书记赵宗良时,他正前往陕西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此行目的明确——引进新种植技术与优质果树品种。
近年来,柳林村探索“果菜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即便今秋阴雨连绵,村里的新品种培育大棚依旧生机盎然。作为三门峡市规模最大的李子种植专业村,柳林村已建成2200亩李子种植基地,全力打造“萌小李”特色品牌。赵宗良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果蔬套种、优选优良品种,村里有效抵御了天气变化的冲击。
“我们村地处丘陵地带,适合发展多样化种植。过去以苹果为主,但受市场价格波动大、人工成本高、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困扰,所以选择逐步转型。”赵宗良说。
同样在异常天气中成功“避险”的,还有位于周口市黄泛农场的河南省黄泛区设施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目前发展设施农业四五百亩,技术部经理胡亚坤告诉顶端新闻记者,设施农业因调控能力强,受异常天气影响较小,园区建设初期便统筹规划了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
“较大的影响集中在设施栽培上,连续阴天作物见不到太阳,会干扰花芽分化,影响开花结果。”胡亚坤说,不过这一问题可通过设备升级,为作物营造适宜的“小气候”来解决。前段时间,公司专门在设施内加装了补光灯,应对连阴雨造成的光照不足。
“除了完善设施,品种筛选也至关重要。”胡亚坤介绍,公司每年都会在品种改良上投入大量精力,持续更新种植模式、优化作物品种,尤其是抗病、抗旱、耐低温等优良品种,堪称异常天气下的“护身符”。
在今年的连绵秋雨中,禾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种的水稻,展现出超强韧性(受访者供图)
规模化与科技赋能
筑牢反常天气“防护网”
胡亚坤负责的设施农业,隶属于黄泛区实业集团。在今年的异常天气中,集团展现出的强劲“抗逆力”令他印象深刻。“前期干旱导致玉米授粉困难,后期连阴雨引发玉米发芽霉变,普通农户损失惨重,而集团凭借规模化经营与完善的配套设施,收成基本稳定。”
作为核心种粮基地,该集团聚焦小麦、玉米种植,十万亩自有大田配套高标准农田设施,灌溉、收割、烘干设备布列田间。“土地流转是农户应对异常天气的优质选择。”胡亚坤直言,目前集团除十万亩自有大田与数百亩设施农业外,还积极流转土地,构建规模化粮食生产基地。并针对不同需求农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不愿种地的农户可流转土地获取稳定租金;仍想耕种的农户,可借助集团旗下社会化服务公司,享受无人机打药、履带收割机作业、粮食烘干等专业服务。
在驻马店确山县,禾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样凭借规模化种植与科学管理,在异常天气中站稳脚跟。连绵秋雨过后,公司基地的水稻长势依然茁壮,连片金黄稻田在阳光下延展,满是丰收气息。
“选对品种、走对路子,就能在气候异常中稳住产量、保住收益。”公司总经理王建东向顶端新闻记者介绍,作为豫南地区优质水稻种植主体,企业摒弃传统杂交籼稻种植模式,选育的抗倒伏、抗病性强的香米、粳米品种,在今年展现出超强韧性,“40天连绵秋雨,水稻屹立田间不倒,无霉粒、无穗芽,亩产700公斤不是梦。”
王建东认为,种植水稻是应对气候挑战与复杂土地条件的“优选方案”。如今他正在正阳县大面积种植国家优质“超级稻”;在驻马店西平县调整结构试种水稻;在南阳指导种植的4000亩水稻喜获丰收,6个种植大户高兴得合不拢嘴。
10月11日,在辉县市祥豫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操作农机,将收获的玉米进行脱粒,为后续烘干等环节做准备。 赵云 摄
锚定结构调整
来自“豫北粮仓”的路径参考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与中原农谷核心区,新乡近年频繁遭遇异常天气,广袤良田面临严峻考验。
“近年来,新乡极端强降雨、阶段性干旱、干热风、烂场雨、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频发、重发。因此,科学、主动地调整种植业结构,不仅必要,更是紧迫。”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总站站长刘广亮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关于结构调整方向与路径,他围绕“稳粮、优经、扩饲、提质、增效”提出的思路,颇具参考意义。
优化主导作物品种与种植制度。小麦生产从“高产”向“优质抗逆”转型,推广抗逆品种,调整播期和密度,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玉米生产从“通用型”向“专用型”拓展,推广耐密、抗逆品种,调整播期避灾,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
调整耕作制度,构建弹性农业系统。“小麦-玉米”两熟制区推行“休耕轮作”,试点“小麦-大豆”“小麦-花生”轮作;低洼易涝区推行“水旱轮作”或“改旱”,发展高粱、谷子等耐涝耐旱杂粮作物及红薯、花生等耐瘠薄作物,增强系统韧性。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多元化经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依托其规避不良气候、实现周年生产的优势提升效益;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品质与品牌价值;发展都市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多元功能。
强化科技投入与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系统推进“海绵农田”;构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个性化指导;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升土壤地力与作物抗灾能力。
“种植结构调整不可‘一刀切’,需遵循‘分区分类、因灾设防、市场导向’原则。”刘广亮说,“总而言之,就是通过系统性调整,将气候变化挑战转化为农业转型升级机遇,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在田间查看小麦旱情(受访者供图)
如何扛住“气候之考”?
专家给出多维解决方案
连年与异常天气鏖战,河南农业能否扛住这份“气候之考”?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顶端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气候异常背景下,河南农业需审慎评估种植结构调整,重点推广多样化种植与早熟品种以应对极端天气风险。
“小麦作为河南主要夏粮作物,生长期间主要风险为干旱,可通过灌溉解决,整体风险较小,应继续强化生产管理;秋作物因处于雨季,更易受气候影响,需成为结构调整重点。”朱启臻建议,当前玉米种植可采取小范围调整:推广早熟品种、发展青贮玉米以避开雨季,或通过套种、提前种植,在保障小麦生产的同时降低秋作物洪涝风险。
他同时指出,多样化种植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方向,包括种植不同成熟期的玉米品种、发展设施蔬菜、套种大豆等。但需突破机械化瓶颈——传统人工套种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机作业,未来需研发小麦与玉米、大豆的机械化套种技术。
“结构调整需兼顾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朱启臻说,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若大幅缩减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可能影响粮食生产地位;但如果气候变化确为长期趋势,则必须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在不适宜的土地上强行种植不适宜的作物。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从防灾减灾角度给出建议。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极端天气频发、重发、叠发,不确定性与危害性增强,过去百年一遇的灾害变为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的灾害甚至变为一年一遇,尤其是旱涝急转现象明显增多,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与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露天工厂,要实现稳产丰收,既要人努力,更需天帮忙。”郭天财表示,应对气候“变脸”,必须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具体而言,他提出四项关键举措。
一是构建精准高效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与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跨部门、多学科风险会商平台,强化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是持续推进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旱能浇、涝能排”功能,解决灌溉设施老化、沟渠不畅等“最后一公里”问题,补齐南北农田水利短板,增强农业生产韧性。
三是针对气候带北移态势发力,从作物布局、种业创新、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农机装备等方面,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应对预案,全面提升农业抗逆减灾能力。
四是完善农业保险理赔政策,解决勘查定损难、赔付水平低、赔付不及时等问题,提高保费补贴标准,为种粮农民筑牢最后一道防线,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雷振生,对种植结构调整持谨慎态度。他认为,当前气候虽有变化,但尚未达到必须大幅调整种植结构的程度。
“现有种植结构是长期适应本地气候生态的结果,具有相对合理性;改变种植结构涉及农民种植习惯转变,打破千年传统、改种无经验的新作物既不现实也困难;此外,市场因素的制约也需重点考量。”雷振生说,“种植结构调整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农民意愿与市场规律。”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