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水升金,和美东至”,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皖南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聚焦东至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旅资源,呈现其山水之美、历史之厚与人文之韵。
“山水升金,和美东至”,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皖南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融媒体传播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聚焦东至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旅资源,呈现其山水之美、历史之厚与人文之韵。
本专题由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统筹指导,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策划制作,通过“山水绘就东至画卷”“岁月诉说升金故事”“人文织就旅途风情”三个篇章,系统梳理东至的自然风貌、历史积淀与民俗风情。从升金湖的碧波潋滟,到东至大地的青山如黛;从千年岁月的文化传承,到一草一木间的生活温度,我们将以全媒体视角,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东至。
未来,我们愿与你同行,一起走进东至的山水之间,聆听岁月深处的回响,感受人文旅途的温度,共同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和美”新篇章。
长江南岸,尧舜之乡,东至县如同一本尚未被完全打开的史书,每一页都沉淀着时光的印记。
这里既有三十万年前华龙洞古人类篝火余温的遥远回响,也有尧渡河畔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文人雅韵;既有非遗花灯舞在夜色中舞动的流光溢彩,也有升金湖上万鸟翔集的生态画卷。
山水升金 汪欢喜 摄
当考古探源与文旅创新在此交汇,当古老文脉与现代业态在此融合,东至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实践步伐,展现出文旅产业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机。
这是一场关于文明根脉的追寻,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产业跃升。
推崇备至:文明根脉的当代回响
东至的土地下,埋藏着亚洲人类演化的关键密码。
华龙洞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其距今约33.1万至27.5万年的古人类化石、石器和动物化石,震撼了学术界。
“像华龙洞这样一个有丰富古人化石的遗址,它的起点非常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董哲这样评价。
东至华龙洞遗址陈列馆 杨科甲 摄
这里出土的“东至姑娘”头骨化石,其面部特征呈现出令人惊讶的现代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指出:“呈现这么多现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此前在中国乃至东亚同时期人类化石记录中从未有过。”
这一发现不仅将东亚地区人类向现代形态演化的时间点大幅提前,更以确凿证据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当沉睡三十万年的文明曙光被唤醒,东至便与长江文明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正在介绍。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东至的文明脉络在传说与史实中延续。
这里是“尧舜之乡”,尧渡河、舜耕山等地名承载着远古圣王躬耕访贤的传说,虽年代久远却已成为深刻的地域文化符号。
至德县、东流县的古名,以及1959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得名“东至”的沿革,记录着这片土地行政建制的千年变迁。
历史名人于此留下不朽印记:北宋诗人梅尧臣任建德县令时清廉爱民,后人将县城命名为“梅城”并建梅公亭以志纪念。
东流古镇 余昌林 摄
东晋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在东流种菊,使“菊邑”“菊江”雅称流传至今。
清末周馥家族于此发轫,周馥辅佐李鸿章办洋务,其子周学熙成为近代民族实业先驱,周氏家风馆入选全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家族遗存的接官厅、宗祠等建筑于2019年入选“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彰显着徽皖儒风的深远影响。
周馥接官厅
丰富的文化层次更体现在活态传承的民俗与非遗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舞”集扎彩灯、唱目连戏、文南词、黄梅戏于一体,龙灯、狮子灯、磨盘灯、六兽灯等形式多样,展现着皖南山区人民豪爽乐观的文化性格。
其中,文南词作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其声腔“文词”激越、“南词”典雅,演唱要求“脆、甜、圆、润”,自然流畅,于200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非遗。
何氏泥塑以古青釉色为特色,传承古窑烧制技艺;东至豆丝则以独特工艺成为地方美食代表。
近年来,东至县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1项、县级10项,新增各级非遗传承人24位,2021年新建非遗展馆1个、省级传承基地2个。
红色文化同样在此扎根,1949年“香山渡江”战役中,船工张根生冒着枪林弹雨护送解放军渡江,其家族珍藏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书成为“军民团结、攻坚克难”精神的象征。
从远古人类到尧舜传说,从历史名人民俗非遗到红色记忆,东至的文化根脉深厚而多元,为文旅发展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基石。
精诚所至:文旅融合的深耕细作
面向文旅融合的产业趋势,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当代人的精心呵护与创新表达,才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动能。
回望近年,东至县以一系列扎实的举措,展现了其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的精诚与专注。
菊花博览园
据介绍,近年来,东至建成东流老街文旅项目(一期)、星空之城等重点项目,创建国家3A级景区3家,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培育国家丙级民宿1家、“皖美”金银牌民宿6家,提升乡村旅游“双微”点46家。
对于文旅产业而言,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在东至的山水人文间,获得更舒适、更深入的旅行体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打造3个“15分钟阅读圈”及1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是本地居民的精神家园,也正成为游客了解东至、感受地方文化的新窗口。
菊邑源舍
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234场,举办“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500余场,将高品质的文化盛宴直接送到百姓身边和游客眼前,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原创文艺作品的繁荣是文化活力的直接体现。东至打造了《等你月圆时》《古寨稻影》《寻源·华龙洞》等16部原创作品,这些植根本土的作品,成为讲述东至故事的最佳载体。
红色合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当地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系统梳理88项文化元素,完成8个重点元素解码,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内核和创意源泉。
非遗保护创新持续提质。东至不仅创排花灯舞节目、拍摄宣传片、打造舞台剧,更创排出文南词情景剧《辛弃疾东流路遇》、官港民歌《试问天下谁敢侵》等一批新作,让古老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通过完成9项非遗数字建档,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活动30余场,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生活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原创作品《忙趁东风》入选省级戏剧创作孵化计划,非遗作品《同辉》荣获韩国国际压花大赛优秀奖,显示出东至文化创作的实力正获得广泛认可。
飞地学苑
文保工作同样扎实推进。实施25个文保项目修缮,新增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全市首位。已完成省保单位许世英故居接官厅修缮等项目,让历史建筑在精心呵护中延续生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
品牌营销与市场培育同步发力。东至出台《2025年东至县文旅新媒体宣传奖励办法》,以开放姿态鼓励创意传播;今年以来,该县设计开发华龙洞系列、中草药系列、非遗系列文创旅游商品20余件,让文化可携带、可收藏;赴上海、厦门等地开展推介6次,主动走出去讲述东至故事。
东至特产 张雨生 摄
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显著,一批高品质项目脱颖而出,显著提升了东至的旅游接待能级与品牌形象。其中,飞地学苑民宿完成国家甲级民宿实地评定,其以独特的设计美学与深度文化体验,为东至民宿产业树立了高品质标杆。
同期,明发国际大酒店正式获批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标志着东至在高规格商务接待与高端休闲服务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这一“民”一“酒”的提质升级,共同构成了东至吸引并留住高端客群的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东至县推动成立了文旅服务业联盟,率先整合景区、酒店、旅行社、文创企业等全产业链核心资源。
此举彻底改变了过往“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建立标准共建、线路共推、市场共拓的协同机制,实现了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的产业升级。联盟的成立,是东至文旅从资源驱动迈向市场驱动与品牌驱动的关键一步,正以“抱团发展”的新姿态,迎接更广阔的市场。
香隅休闲农业光观园
这些细致入微、持续深耕的工作,使得东至先后荣获“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食百佳县市”“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百强”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也荣获安徽省巾帼文明岗、全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东至文旅的每一步耕耘都在为未来的爆发积蓄能量,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扎实的产业基础,迎接八方来客。
联翩而至:未来势能的全面激活
站在新的起点,东至文旅的潜能正通过关键领域的突破被全面激活,呈现出机遇“联翩而至”的良好态势。
张溪镇联盟村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
研学旅游的异军突起成为最大亮点。2025年,东至编制研学图谱,推出14条精品研学线路,举办研学产品发布会,开展升金湖观鸟、华龙洞考古等主题研学活动,扎实推进“华龙洞高校学生研学实践活动”。
截至10月底,当地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01批次、7.1万人次,并成功接待2批次国际友人研学团队。
张溪镇联盟村升金湖科考研学基地
东至县文旅局党组成员甘亚磊表示:“我们致力于打造高辨识度、强影响力的研学名片,为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研学之旅。”
星空之城景区作为我省首个天文气象研学基地,景区负责人方名洋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与天文气象部门、高校及专业协会的产学研合作,形成集聚效应。”
星空之城
华龙洞遗址的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更使其成为探寻人类起源的热门目的地,研学学生郑浩宇感慨:“刚进入华龙洞陈列馆,我感到非常震撼,尤其是看到三十万年前古人类和动物的化石,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穿越。”
南溪古寨 叶一平 摄
交通网络的升级为文旅发展打通了“动脉”。
G35济广高速花园互通立交工程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东至旅游“通而不畅”的现状。
花园乡政府相关负责人指出:“如今,游客可通过花园里高速口直达,畅享‘千年茶马谷 秘境花园里’,极大提升旅游体验,显著扩大客源市场,有力带动民宿、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真正实现‘路通业兴、旅游富民’。”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是另一大增长极。
东流镇红叶村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无动力乐园、乡村会客厅等农旅融合项目,成功蜕变为乡村旅游综合体。
红叶村龙虾乐园负责人陆赟赟介绍:“我们结合红叶村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了生态观光、亲子体验、农事研学于一体的项目,使其成为亲子游乐、家庭聚会、公司团建的理想去处。”
花园乡围绕“田园休闲”和“山水问茶”廊道,积极培育乡味美食、山野露营等新业态,创建南溪山舍、美果庄园等精品民宿4个,高标准完成多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建设。
分管花园乡文旅工作的副乡长冯商恺表示:“让游客在花园玩得开心、游得舒心,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把‘流量’变‘留量’。”
夕照东流陶公祠 余昌林 摄
文旅服务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东至告别“单点发力”,迈入“资源整合、标准共建、联合营销”的协同发展新纪元。
东至县委常委、副县长费飞在联盟成立活动中致辞,高度肯定联盟成立的意义,并对未来协同发展寄予厚望。联盟汇聚景区、酒店、旅行社、文创、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全产业链核心力量,通过机制化合作打通资源壁垒。
“下一步,我们将加速文旅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丰富特色旅游业态。将持续深挖研学旅游潜力,开发精品课程,培育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景区品质,引育旅游人才。”
东至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金华展望,“同时,强化宣传推广,提升东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投资兴业。”
从研学品牌到交通网络,从乡村旅游到产业联盟,东至文旅的要素正在快速集聚、高效链接,一幅更为壮丽的画卷已然铺开。
游客在新建的华龙洞遗址陈列馆参观。 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东至的故事,是一部从远古走向现代、从资源转化为动能的生动教科书。
在这里,华龙洞的篝火与星空之城的望远镜遥相呼应,尧舜的传说与非遗草龙灯的喧天锣鼓交织共鸣,升金湖的鹤影与长江江豚的微笑共同描绘着生态文明的画卷。
东至文旅的蓄势待发,并非一蹴而就,它源于对文明根脉的虔诚守护,成于对文旅融合的深耕细作,显于对未来机遇的精准把握。
当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在此相遇,东至正以其独特的文化自信和产业智慧,在长江文明的壮阔乐章中,奏响属于自己的澎湃音符。
未来的东至,必将以其万象纷呈的魅力,吸引更多目光驻足,成为长三角文旅版图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