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我最近怎么都睡不着,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大多数来就诊的失眠患者,开口第一句话往往是这句。压力确实是个因素,但真相远比这复杂。有时候,身体里缺了点“料”,就算你把灯关了,手机扔了,耳塞戴好了,大脑还是像开了夜车的出租车,停不下来。
“医生,我最近怎么都睡不着,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大多数来就诊的失眠患者,开口第一句话往往是这句。压力确实是个因素,但真相远比这复杂。有时候,身体里缺了点“料”,就算你把灯关了,手机扔了,耳塞戴好了,大脑还是像开了夜车的出租车,停不下来。
失眠不是简单的“睡不着”,而是一种睡眠质量、入睡速度和睡眠维持能力的全面障碍。它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慢性问题。很多人以为失眠是神经衰弱、焦虑造成的,确实有这部分原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营养素的缺乏在失眠中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传统观念里,失眠常常被归结为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或者压力太大。这当然有道理,毕竟情绪波动会影响神经递质分泌,进而干扰睡眠。但如果一个人情绪稳定,也没有重大生活变故,却依然夜夜难眠,那就要从别的角度审视了。
近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睡眠质量与某些关键营养物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几种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神经调节和肌肉放松的营养素,如果长期缺乏,很可能成为“失眠的幕后黑手”。
镁这个矿物质,平时我们提得不多,但它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参与超过300种酶的活性调节,特别是与神经传导、肌肉放松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镁就像是神经系统的“刹车片”,能抑制过度兴奋,帮助我们放松下来准备入睡。
研究发现,镁的缺乏可能导致体内谷氨酸(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水平相对升高,而GABA(γ-氨基丁酸,主要抑制性递质)则下降。这就像开车时油门踩得很猛,刹车却失灵了,难怪怎么也睡不着。
老年人、孕妇、长期节食者、过度饮酒者、肠胃吸收障碍患者等人群,容易出现轻度或中度镁缺乏。表现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慢慢地,会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焦虑易怒等症状。
维生素B群是“神经维生素”的代名词,尤其是B1、B6、B9(叶酸)和B12,这几位成员在神经递质合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维生素B6为例,它是合成血清素和褪黑素的重要辅酶。如果体内B6不足,即使色氨酸摄入充足,也难以转化为促进睡眠的褪黑素。这个过程好比有了原材料却没工人,自然产不出“催眠剂”。
一些研究也提示,慢性失眠患者往往伴有B群维生素水平的轻度下降。特别是素食者、长期服用抗酸药或某些降压药的人,容易影响B12的吸收。B12不足还可能引发神经系统的紊乱,表现为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昼夜节律紊乱。
铁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补血”,但它在睡眠中的作用其实不少。铁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原料,而多巴胺系统不仅影响情绪,也深度参与睡眠调节。
儿童常见的“腿不安综合征”,很多时候和铁缺乏有关。成人也一样,如果体内铁储备不足,可能会出现夜间肢体躁动、入睡困难、易醒等问题。这种状态就像身体处于一种“待命”状态,始终无法完全进入深度睡眠。
尤其是女性,由于月经的关系,更容易出现轻度缺铁。但缺铁性失眠往往被误诊为焦虑或者单纯的神经衰弱,如果没有检查血清铁蛋白,很难发现问题的根源。
许多失眠患者服用了褪黑素补充剂,希望“一片入睡”。的确,褪黑素是调节生物钟的关键激素,特别适用于昼夜节律紊乱的情况,比如倒时差、夜班工作。
但问题在于,褪黑素的分泌本身就需要充足的色氨酸、维生素B6和镁等营养素参与。如果身体原材料不足,再多的外源性激素也只是临时补救,而不是根本解决方案。
长期依赖褪黑素并不推荐,特别是随意购买的非药用补充剂,成分与剂量常常不稳定。营养基础打不牢,靠激素补充剂就像在沙地上盖房子,注定不牢靠。
很多人不知道,一些常见药物也可能干扰营养素的吸收或代谢。质子泵抑制剂长期使用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某些利尿剂可能加速镁和钾的排泄;抗抑郁药则可能影响GABA的功能。
饮食方面,长期高糖、加工食品摄入多,也会消耗大量B族维生素和镁。偏食、节食、代餐替代正餐的做法,看似是“健康”选择,实则可能悄悄掏空了睡眠的根基。
生活方式也是关键。高强度运动虽然对健康有益,但如果安排在晚上,也可能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影响入睡。咖啡、茶、含糖饮料中的咖啡因和高糖分,在晚上摄入也会干扰睡眠激素的分泌。
并不是所有失眠都要靠药物解决。对很多人来说,找出身体缺的那一块“拼图”,远比单纯催眠更有效。通过血液检测了解是否存在铁、镁、维生素B群的缺乏,是临床上重要的一步。
补充营养素不是盲目吃补品。正规营养评估、医生的建议、科学的剂量,才是保障安全与效果的关键。而饮食结构的优化,是最基础也最持久的策略。
多摄入全谷类、深绿色蔬菜、坚果、豆类、瘦肉和鱼类,是帮助身体自我修复的重要方式。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大脑清理垃圾的关键时间。别拿它不当回事,也别只盯着心理层面忽略了生理的“硬件问题”。如果你也总是辗转反侧,或许,是时候看看身体里是不是少了点“燃料”。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晓晨.神经递质在失眠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2,48(2):110-114.
2.李红.镁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现状[J].临床营养杂志,2021,29(6):45-48.
3.陈立群.维生素B族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26(3):56-61.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