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中国乡村,一场由"新农人"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他们带着城市积累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理念返乡创业,成为连接城乡发展的纽带。据统计,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已突破1500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他们创办的各类经营主体带动了逾3000万农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一场由"新农人"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他们带着城市积累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理念返乡创业,成为连接城乡发展的纽带。据统计,2025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数已突破1500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40%,他们创办的各类经营主体带动了逾3000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这一群体的崛起,标志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以人才为核心驱动的新阶段。
政策层面为"新农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从最初的10万元提升至最高50万元,部分地区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全额贴息。江苏省宿迁市创新推出"农创保"金融产品,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已为327个农业项目发放贷款4.6亿元。
用地保障方面,自然资源部明确要求县域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不低于5%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山东省试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已盘活闲置宅基地1200余亩用于新业态发展。这些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让更多"新农人"能够"轻装上阵"。
在浙江省安吉县,90后海归硕士张然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他利用留学期间掌握的智慧农业技术,回乡创办了数字化茶园,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参数,使茶叶品质提升30%,亩均效益增加5000元。类似案例在各地不断涌现:四川成都的"共享农场"通过会员制预售农产品,提前锁定消费市场;广东佛山的"农业创客空间"整合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服务,孵化出37个特色农业品牌。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新农人"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经济形态。
然而,单靠外部人才输入难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金字塔"式人才结构:顶层的创新创业者约占5%,中层的职业农民骨干占25%,基层的高素质生产者占70%。为此,各地正在探索系统性本土人才培养机制。
湖南省实施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计划",通过理论授课、基地实训、创业孵化"三段式"培养,三年内培育了2.3万名带头人,带动形成57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江苏省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同时,直接参与合作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毕业生留农率从原来的不足20%提升至63%。
涉农教育体系改革是培养本土人才的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开发的"云上智农"平台,整合了412门在线课程,累计培训农民超过800万人次。陕西省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示范户"的三级技术传播网络,将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到田间地头。
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民职称评定制度的创新,山东省率先打破学历、论文等限制,以实际贡献为导向评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已有4862人获得助理农艺师及以上职称,享受技术补贴、项目优先等政策红利。
人才梯队建设需要长效机制保障。浙江省探索的"两进两回"机制(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通过建立人才数据库和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对接。广东省佛山市设立的"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提供技能培训、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年均服务各类人才1.2万人次。这些制度创新有效解决了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由返乡企业家周震带领的油茶产业联盟颇具启示意义。该联盟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加工和销售服务,使当地油茶种植面积从2018年的5000亩扩展到2025年的4.8万亩,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联盟培养了47名本地技术骨干,这些"土专家"又带动了周边800多户农民科学种植,形成了人才辐射效应。这种"引进一个人才、培育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正是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生动写照。
面向未来,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更多突破性探索。数字技术的普及为远程指导、在线培训创造了条件,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发的"农技云"APP已实现专家与农户的实时互动。产业融合趋势下,需要培养更多懂农业、懂电商、懂文旅的复合型人才,重庆市铜梁区建设的"乡村振兴学院"就专门开设了直播带货、民宿管理等特色课程。随着城乡要素流动加速,如何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让城市智力资源更好服务乡村,也是亟待破解的课题。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人的振兴。当"新农人"的创新活力与本土人才的成长潜力形成合力,当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产生共振,中国乡村将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这种转变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人才振兴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书写。
来源:农村猪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