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幸拜读了陈发凡主任所著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书。我与陈发凡主任结缘于校园心理服务标准化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参与了《学校心理工作50项标准》的组织、管理和起草工作,在共同工作中相识相知,亦师亦友。陈主任在标准起草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
读后感二:丁岩秘书长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陈发凡主任所著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一书。我与陈发凡主任结缘于校园心理服务标准化工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参与了《学校心理工作50项标准》的组织、管理和起草工作,在共同工作中相识相知,亦师亦友。陈主任在标准起草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的专业指导与支持,让我受益匪浅。感恩,感谢!
此次研学《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切体会到陈发凡主任对中国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深刻洞察与执着追求。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资源,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框架,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话语体系。作者立足本土实践,强调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提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发展路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人敬佩。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并不回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而是以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在二者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这种既不盲目西化、也不固守传统的学术立场,恰恰体现了真正的文化成熟。正如江河奔流,从不拒细流,却始终朝着大海的方向。心理学的发展亦当如此,在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的同时,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方能形成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理论范式。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部宏大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力作。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以宏阔的视野,深度融合了儒家、道家、释家、法家等诸家流派心理学思想以及中医、易经等传统文化理论之精髓,以其独到的解读力和创新思想,开辟了中国本土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知识体系的链接与对话通道,赋予了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新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焕发了“心”动力,并寄语未来愿景展望:在国际心理学舞台,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度参与全球心理知识版图的重构进程。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其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与本土化实践路径,创新应用于社会治理、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心理服务、心理科普、家庭教育、家教家风、企业管理、智库建设、标准编制、人才培养等领域,助力个体实现内在和谐与生命觉醒,在全球化语境下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与学术原创力。该体系对情绪调节、人格发展及社会适应等领域提供的创新范式,尤其在应对现代性焦虑、身份认同冲突等全球共性心理议题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其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的认知模式与干预路径,亦将成为国际心理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元理论基石的哲学内核,更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实践,印证其现代科学价值,使中国古老智慧在现代心理干预中焕发实效性。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正是以此为精神轴心,强调“致中和”的心理平衡机制,将“内圣外王”的修身传统转化为现代心理成长的实践智慧。突破了西方心理学个体化取向的局限,将家庭伦理、社会关系与天地节律纳入心理调适的整体框架。通过整合“身—心—性”三层一体生命结构模型、五行情志生克制化理论、“认知—情感—意志—道德—能量”五维互动心理运作系统,构建出具有文化适切性的核心结构理论和整合性干预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这一中华传统瑰宝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在世界各地绽放魅力,全球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技术借鉴转向文化理解。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瑰宝。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亦将以概念创新、方法重构与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方式参与全球心理学议程设置,中国心理学自主话语体系被世界深度关注与认可。这一进程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对人类心理规律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中国学界在全球知识生产中的主体性觉醒。
期待陈发凡主任所著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这部力作发布和出版后的国际拓展和全球传播。坚信,中国学者和心理工作者主导的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亦可引发对心理学普遍性假设的深层反思。中国心理学正在以自觉的文化根基回应现代性困境,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中,推动全球心理健康范式向更具包容性与生态整合的方向演进。
丁岩
原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秘书长
校园心理服务标准化示范工程执委会副主任
2025年10月30日于北京
来源:三息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