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筑牢,连续五年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其中,总产从2021年的144.8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50.35万吨;数字农业农村改革体系逐步成型,2022年建成“齐农云”智慧大脑、落地“中农数院”,2024年完成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验收,打造
在乡村四季流转的烟火气里,一组组鲜活数据镌刻着淄博“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
粮食安全根基持续筑牢,连续五年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其中,总产从2021年的144.8万吨增长至2024年的150.35万吨;数字农业农村改革体系逐步成型,2022年建成“齐农云”智慧大脑、落地“中农数院”,2024年完成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验收,打造6条数字农业产业链,累计串联115个农业重点项目;和美乡村建设梯次推进,省级和美乡村从2021年的97个增至2024年的149个……
五年来,淄博已将“三农”情怀深植于翻滚的麦浪中、芬芳的果林间、希望的村落里,乡村振兴的脉动在鲁中大地变得真切可感。
支部领航:
从“点上开花”到“产业兴村”
时间回到今年初夏,临淄区金山镇东崖村,恒温调控的养殖房内,上万只蝈蝈在层层铁架罐中振翅高歌。
“今年,我们的1万多只蝈蝈销售一空,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东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成富抚着蝈蝈罐,笑意盈盈。
小虫子鸣响共富曲,背后是淄博市“强村共富”专项行动的坚实支撑。以“村村都有好项目”为抓手,淄博市明确每村至少培育1个收益稳定的优质产业,既深耕传统种养加工,也拓展资源发包、物业运营、资产参股等新路径。“对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的村,我市优先布局小而精、短平快、风险低的项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政策的精准度与民生温度。
在政策的东风中,一批“归巢能人”脱颖而出。淄川区寨里镇邹家村党总支书记焦政源,带领村民酿就“万米山洞”精啤、打造松舟生态园,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联村党委更串联5村共建羊肚菌试验棚,形成“党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共生模式。村民张育祯从2个试种棚增收6500元,到今年扩种10个棚预计盈利3万元,“共富项目”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淄博的乡村涌动着“比学赶超”的热潮:张店区北黄村变废为宝,西瓜大棚与民宿激活沉睡资产;临淄区赵家村“喜文化”小镇,为邻村搭起特色平台;桓台县楼里村“一网三联”信用超市年营业额突破300万元,5套新民宿延展共富边界;淄博高新区刘茅村“共富水饺”年盈利50万元,直接为村民分红10万元……党建引领下的“项目兴村”实践,正让乡土成为能干者创业、老百姓致富的沃土。
数字兴农: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十四五”开局之时,淄博被农业农村部等17部委圈定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核心任务六个字:数字农业农村。五年间,淄博建成“齐农云”智慧大脑,联通93个国家及省级系统,推出“齐农安”“找农机”等12项便民应用,数字工具不仅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更让“农业强”有了科技撑腰。
在禾丰种业,RGB相机、激光雷达组成“空中小分队”,一小时可为300亩小麦完成“CT扫描”。“过去育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禾丰种业副总经理徐林生说,数字化将育种周期从10年压缩至5年,“山农28号”3年内4次刷新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实打亩产为856.9公斤。
在泓基农场的温室中,负责人于昌江轻点“棚掌柜”APP,黄瓜、西红柿同步精准灌溉,他说,“老设备加个智能柜,成本降了20%,品质提了两档”。
(沂源红苹果电商直播间)
数字技术激活了特色产业。沂源县燕崖镇6万亩樱桃借力直播电商,年销售额突破9000万元;“数字燕崖”平台实时发布价格指数,成为果农的“市场晴雨表”;高青黑牛通过耳标芯片实现精细化养殖,高端部位每公斤售价超2000元。2024年,高青黑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9亿元,带动308个村集体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
2025年,淄博数字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通过国家验收,成功打造6条数字农业产业链,实施11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的“中农数院”已入驻12支科研团队,孵化5家科技企业。
数字赋能的背后,是农业基本盘的持续巩固发展。2024年,淄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由2023年的364.4亿元提升至377.1亿元;蔬菜、水果总产量分别为203.9万吨、115.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4%、4.1%;家禽出栏6010.2万只,同比增长26.1%,为产业升级筑牢了根基。
片区作画:
从“一处美”到“全域富”
鲁中山区深处,龙子峪与东东峪以不同画笔勾勒“片区作画”的振兴图景。龙子峪石墙老宅间,文学馆、艺术工作室悄然绽放,艺术民宿一房难求,连厕所都了成美学现场;东东峪古村炊烟袅袅,直播镜头带火“大锅菜”,年引流游客超30万人次,农特产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沂源县沂河源乡村振兴省级齐鲁样板片区)
这两个村是淄博“片区思维”的生动缩影。目前,淄博市已打造105个乡村振兴片区,覆盖全市993个村。其中,沂源“乡村里的中国”片区,7村老石匠共筑7公里石墙;桓台“齐风湖韵”片区,通过生态修复,重现马踏湖“碧水连天”……截至2024年底,全市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动态清零,20万元以上村占比81.3%,50万元以上村占比39.7%;截至目前,全市建成149个省级和美乡村、7个美丽休闲乡村、158个市级示范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一处美”正拓展为“全域富”。
在乡村治理领域,淄博市还培育出一批国家级示范村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淄博样本”;在改革创新领域,淄博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在产业发展领域,数字农业与特色产业双双跻身“全国标杆”,为同类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这五年,淄博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让乡村成为城市的翻版,而是让麦田保有辽阔、果林散发芬芳,让农民凭技艺赢得体面,让农业因科技重拾骄傲。
“十五五”的晨光已洒向鲁中大地,淄博乡村将携这份独特的“淄”味烟火,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续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新篇。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