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第四坑的土层被翻开,半颗蚕茧跳入大家的眼帘,它的断口就像是“被锋利的刀切割开”,但结构依然保持完好。
1926年秋天,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国考古学家李济,正在带队进行发掘。
这是中国学者主持的第一次独立考古工作。
当第四坑的土层被翻开,半颗蚕茧跳入大家的眼帘,它的断口就像是“被锋利的刀切割开”,但结构依然保持完好。
所有的人都兴奋了!因为在这之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的故事只是传说,从来没在文献之外发现过实物。
这半颗来自6000年前的蚕茧,注定要承载非凡的历史重任,成为丝绸起源的传奇开端。
消息传出,李济团队不仅没有获得鲜花和掌声,反而迎来了铺天盖地的质疑。
西方人的质疑主要有三问:
第一,它是不是原生地层的蚕茧,还是后来混入的?
第二,就算是蚕茧,它是野生蚕,还是人工培育的家蚕?
第三,就算是家蚕,它是拿来吃肉的,还是用来抽丝的?
为了证明清白,李济把这颗蚕茧送到了美国的研究院,请他们的专家鉴定,结果确定,这就是“一颗经过切割的蚕茧”。
尽管意义重大,但孤证不立,这颗蚕茧依然不能证明是丝绸的起源,争议依然存在,直到几十年后的附近遗址的有了突破发现。
河南青台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年的丝织品残片,是迄今最早的丝织实物,证明了那时候已存在纺织技术。
河南双槐树遗址,出土了距今5300年的牙雕蚕,是迄今最早的蚕形人造器,与现代家蚕无异,证明了当时蚕已经被驯化。
这些证据加起来,有力地支持了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成了丝绸起源地”的观点。
看到这里有人该问了,这和纸有啥关系?
非常有关系!因为纸,并不是中国人刻意去发明的,而是制造丝绸的“副产品”。
养了蚕,它自己会吐丝织茧。但是从蚕茧到丝绸,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缫丝”就是其中之一。
缫丝,就是把蚕茧在开水中煮熟泡散,然后找到丝头,抽出来绕在丝框上,得到的是长丝,就是制作丝绸的原料。
但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好茧,碰到坏茧、破茧就没用了,因为它们抽不出长丝。这时候就要用“漂絮法”。
漂絮法,就是把那些坏茧破茧在水中反复捶打,捶出杂质,最终得到一团丝绵。
纸的发明,正是在漂絮过程中得到的灵感。
人们发现,在捶打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短断的纤维散落在水中,漂洗时会在竹席上沾薄薄一层,晾干后揭下来,就得到了一张蚕丝纤维片儿。
大家用这种薄片来包裹物品,有时候也会用笔在包裹皮上写上名字,标识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和数量。渐渐地意识到它可以作为书写的材料。
但是这种“丝絮片”数量少成本高,人们开始寻找一些容易得到的材料来制造,比如麻,纤维多且有韧性,还到处都是。
于是第一代真正可以书写的材料被制造出来了,大家给它取名“纸”,从“丝”旁,表明最早来源于蚕丝。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纸,是一张西汉时期的地图残片。这张纸质量很好,上面图案清晰,已经是发展完整的状态了。
肯定还有更早期的纸,目前没有发现,等着哪天考古发现吧。
至于蔡伦,他不是发明者,他是改进了造纸术的工艺,能使用更多的原材料,把成本降下来,比如树皮,破布,烂渔网等。
从早期的缫丝中意外发现,到有意识地寻找材料,再到西汉地图的基本成型,最后到蔡伦改进技术乃至大成,中国纸的发明完善用了上千年。
西方哪里懂这些?他们只会在羊皮上乱涂乱画。
当欧洲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八百年后了。他们看着洁白的中国纸张,顿时觉得手里的羊皮不香了。
但是,他们的表现却令人费解!
他们一边在内心惊叹:“竟然有如此完美又廉价的书写材料!”一边又做出强烈的不安和排斥行为。
他们在情感上认为,使用教异徒的发明难以接受,甚至认为用纸张来写经书是不虔诚的,最后专门下令来禁止。
1221年,他们的皇帝宣布,“所有写在中国纸上的文件契约一律无效,必须写在羊皮纸上。”
简直荒唐至极!
这种禁令抵不住需求的诱惑,大量写作的学生和商人偷偷购买使用,许多文学作品手抄本也在民间流行。这竟然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大爆发。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但丁的《神曲》,在当时就是以纸质手抄本迅速流传开来。
如果没有中国纸张,要靠羊皮来抄写,恐怕知识的传播范围就没那么大了吧?文艺复兴一词,恐怕也不会出现了吧!
但是西方人的偏见与傲慢是不会改变的。
他们不会承认中国纸张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他们会举一些奇怪的例子,来反驳没有中国纸张,文明照样发达。
他们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泥板书,照样创造了三千年的辉煌。为了证明,他们还挖出了一百多万块泥板来。
他们说,尼罗河的古埃及人使用莎草纸,照样写出了几百万字的诗歌。于是,一大堆失传了几千年的作品从垃圾堆里找了出来。
先不说那一百万块泥板书的真假,就说那莎草纸,它能叫纸?它配叫纸?
按他们说的,把纸莎草剥去皮,切成片,横一层竖一层叠放压平,草茎的天然汁液充当粘合剂,晒干后就可以写字了。
你听听,淀粉都没有去除就能保存几千年?
那就是个“莎草片”,“莎草席”。
至于那个莎草,1872年才从苏丹引入埃及,这件事大家还没忘吧!
懒得管他们那些破事,只用记着一点:不会丝绸,就不会造纸!
来源:大历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