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人父母,一辈子操劳奔波,把子女从襁褓拉扯到长大成人,心里盼的不过是老来有个伴,能享享天伦之乐。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家庭走着走着,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就变了——不再是小时候的依赖亲近,反而多了几分疏离,甚至藏着难以言说的嫌弃。
为人父母,一辈子操劳奔波,把子女从襁褓拉扯到长大成人,心里盼的不过是老来有个伴,能享享天伦之乐。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家庭走着走着,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就变了——不再是小时候的依赖亲近,反而多了几分疏离,甚至藏着难以言说的嫌弃。
这种嫌弃从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里,慢慢露出苗头。如果家里出现这5个信号,一定要多留意。
小时候,孩子总像个“小跟屁虫”,围着父母问不完的问题,不管父母说什么都听得津津有味;可长大后,这份亲昵渐渐消失了。
父母想问问子女的工作近况,刚开口就被一句“说了您也不懂”打断;想提醒他们注意身体、按时吃饭,换来的却是皱着眉的不耐烦:“知道了知道了,别老唠叨”;就连教父母用手机、查健康码这种小事,也没耐心慢慢说,语气里满是“这么简单都不会”的嫌弃,说着说着就忍不住发脾气,最后干脆摔门而去,留下父母愣在原地。
他们忘了,自己小时候学走路、学说话,父母从来没嫌过麻烦,一遍又一遍耐心教导;如今父母只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想要一点陪伴和指引,却成了子女眼里的“负担”。
老话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有些子女长大后,却开始在意父母的“体面”,甚至在外面刻意和父母保持距离。
朋友聚会、同事聚餐,他们很少主动带父母参加,就算拗不过带过去了,也会刻意和父母拉开距离,不愿介绍“这是我爸妈”;遇到熟人问起,也只是含糊其辞“这是家里的长辈”;看到父母穿着朴素、说话带着乡音,会悄悄拉衣角提醒,眼神里的嫌弃藏都藏不住。
他们怕父母“丢面子”,却忘了,正是这两位“不体面”的老人,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如今却成了他们不愿公开的“软肋”。
父母老了,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的陪伴和关心。可有些子女,却把父母的情感需求抛在脑后,连最基本的关心都做不到。
父母生病住院,他们要么只打个电话问问,要么干脆找借口推脱,让亲戚帮忙照料,自己忙着工作和应酬;父母想找个人聊聊天,说说心里的孤单,他们却总说“没时间”“忙得很”,转身就刷起了手机、约起了朋友;甚至父母特意做了一桌子女爱吃的菜,盼着他们回家吃饭,也会被一句“约了人”“不想动”轻易拒绝。
这种“看得见的孤单”最伤人——父母明明有子女,却活得像个孤家寡人,他们要的从不是山珍海味,只是一句关心、一次陪伴,可就连这点愿望,都成了奢望。
父母那代人,大多过过苦日子,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剩菜舍不得倒,衣服穿旧了还在穿,买东西总爱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可这些在子女眼里,却成了“落后”“抠门”“不合时宜”。
他们会当着父母的面吐槽“剩菜吃了不健康,赶紧倒了”,却忘了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把好东西都留给自己;会嫌弃父母买的东西“便宜没好货”,却不想想父母是为了给他们多攒点钱;甚至会贬低父母的生活经验,觉得“爸妈的想法太老套”“跟不上时代”,完全忘了自己是踩着父母的肩膀才走到今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父母的习惯或许不被理解,但不该被否定;他们的付出或许不起眼,却藏着一辈子的真心。
很多父母一辈子省吃俭用,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子女身上:供他们读书、给他们买房、帮他们带孩子,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留给子女。可有些子女,却把这份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只懂索取不懂回报。
工作后,他们依然理直气壮地向父母伸手要钱,理由五花八门:“房贷压力大”“孩子要报兴趣班”“想买新手机”;可当父母生病需要花钱、需要人照顾时,他们却开始斤斤计较,找各种借口推脱。
他们忘了,父母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一分一分攒下来的养老钱;父母的付出也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源于那份深沉的爱。这样的“巨婴式”子女,寒的是父母的心。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从来都不高,不过是晚年能有个依靠,能得到一点尊重和陪伴。子女长大成人,不该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该让曾经的亲近变成疏远,让爱变成伤害。
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这短短几十年,互相体谅、彼此珍惜,才是最好的结局。你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如果遇到了,你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竹林里生活的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