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传死讯!香港知名演员第四任妻子离世:前一天晚上刚打完流感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8:53 1

摘要:10月28日早上7点23分,香港医院急症室红灯闪烁,72岁的曾娣容心脏停跳。

10月28日早上7点23分,香港医院急症室红灯闪烁,72岁的曾娣容心脏停跳。

不到12小时,娱乐圈接连传出两条讣告:资深配角许绍雄逝世的新闻还未消化,大家又惊闻“虾嫂”走了,而且走得同样猝不及防。

这一天的双重震撼,让人不得不把目光拉回十八年前——2006年,关海山病逝时未立遗嘱,曾娣容从此成了“持家主母”,也悄悄背下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遗产拉锯战。

如今女主人殁去,故事翻到最后一页,却仍留下一串未解的问号:疫苗到底有没有干系?

千万港元戏服手稿会流去谁家?

老辈艺人离去,又留给我们哪些现实提醒?

先把谣言按死。

香港卫生署11月1日公布:曾女士死后即刻抽取血样,检体中未检测到流感疫苗相关急性过敏指标。

过去五年全港共注射1800万剂流感疫苗,严重不良反应只有36宗,概率0.002%,相当于坐一万趟飞机才摔一架。

医学圈私下说法是:72岁、有心血管病史,“主动脉轻度撕裂+心包积水”足够要命,和疫苗只是时间重叠,谈不上因果。

死因的聚光灯散开,镜头回到北角一栋老唐楼的储物室。

那里塞满樟木箱,箱里叠着蟒袍、开氅、水纱和一页页毛笔手抄的《六国大封相》脚本。

这些东西是关海山一生攒下的“硬通货”,去年曾有一位北京收藏家托人问价,打包开价1200万港元。

虾嫂当时笑眯眯回一句:“不卖,留给后辈做传家宝。

”现在她先走一步,传家宝立刻成了“战场货币”。

香港《无遗嘱者遗产条例》像一把冰冷的切刀:

1. 先切一块“配偶零用钱”50万港币;

2. 个人衣物、首饰、日用品全归配偶;

3. 剩下的“蛋糕”,配偶和子女各占一半。

如果子女不止一个,他们还得在同一半里头再均分。

问题是关海山子女七人,来自四段婚姻,年龄横跨50后到80后,亲情厚薄不均。

上一次争产,律师楼开了13次庭、9次调解、4次媒体喊话才勉强熄火;这次虾嫂骤然离世,旧剧本被直接撕掉,新章节势必再开。

法律界有人估计,光清点这批粤剧戏服就要六个月,因为每件都要拍照、鉴定、定级、投保——“比清点茅台还费劲”。

影视圈的动作更快。

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把追思会定在11月17日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成龙、刘德华、任达华确认到场。

TVB《东张西望》已在通宵剪回忆片头,片头用了1991年《家有囍事》里关海山那句经典对白:“做戏就是做人,一松一紧,观众才记得你。

”导演想让观众再看一次虾叔的眨眼,却把虾嫂的笑脸剪在一起——仿佛告诉观众:台前幕后,本是一对分不开的老搭档。

说回我们普通人。

这场悲喜剧里最扎心的,是两位老人都没能提前把“后事”写清楚。

中风失语的关海山没法写字,身体硬朗的虾嫂又觉得“日子还长”,结果留下一场大型家庭真人秀。

香港遗产公会理事、执业律师廖骏雄给出一个“可落地”方案:

- 50岁以上,哪怕是“月光族”,也该写一份“平安纸”(遗嘱);如果懒得写,至少去银行做“联名保险箱”,指定一位“先到先拿”的受益人;

- 文艺收藏最怕家人不识货。

拍照+第三方估价+电子存档,一式三份,律师楼、银行、家里各存一份;

- 不想让孩子撕破脸,直接买“终身寿险”,保额写上受益比例,保单比遗嘱执行速度更快。

最后,别忘了健康才是最大资产。

医生朋友提醒我:70岁以上打疫苗,最好提前一周查心电图、验电解质,“不是疫苗有问题,是身体可能已到临界值却没人知道”。

虾嫂10月26日还在茶餐厅点冻柠茶,10月27日打完针仍跟朋友语音吐槽“排队太久”,谁会想到次日凌晨心脏破裂?

当镜头拉回现实,中环港铁站出口依旧人潮汹涌,我们隔着手机屏唏嘘两位老人的离去,却很少有人想到——自己的抽屉里也藏着一叠房契、保险单、硬盘里的比特币私钥,也可能在未来某天把家人拖进一场同样漫长的拉锯战。

故事写到此处,只剩一句:趁还能呼吸,趁还能说话,把“再见”提前安排好吧。

来源:竹影扫月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