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未来的博物馆又是什么样的?时值第摘要: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
49个国际博物馆日,书评君特别选择了一些和博物馆有关的图书。
整理丨何安安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2025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面对文化身份的守护、创新和重构等新任务,博物馆如何明确自身角色,积极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自1977年起,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了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年的5月18日,便是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时值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书评君特别选择了一些和博物馆有关的图书,以期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和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博物馆,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发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时刻
《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理论与政治》,[英]托尼·本尼特 著,段吉方 陈静 陈王青 肖娜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该书通过梳理18—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历史与理论”“政策与政治”“进步的技术”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
《伟大的世界文明:1000个物件里的世界史》,英国DK公司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5年5月版。
爱琴海的宫殿、古希腊城邦、拜占庭的辉煌、古埃及莎草纸记录的亡灵书、镶满宝石珍珠的圣罗马皇冠……这是一本从文物的角度展现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图文百科全书。它以从古至今的时间为主线,收录了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物件,以类似博物馆展览的方式(一图配一文)讲述出人类文明的时空发展过程。其中既有工具、武器、器皿和科技发明,也有雕塑、绘画、书籍、文件、服饰和装饰品。从生活、习俗、艺术、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成就。书中物件的选取独具慧眼,寻求从各个角度发现和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时刻,可谓一座名副其实的人类文明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讲故事的中世纪神话艺术》,[英]钱特里·韦斯特维尔 著,徐栩 译,之江文化丨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版。
西方世界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竟起源于黑暗的中世纪?悲壮的特洛伊战争在中世纪被以怎样的方式描绘呈现?亚瑟王和圆桌骑士创造了什么奇迹,又何以分崩离析?机敏、狡黠的列那狐,在中世纪本是残忍邪恶的象征?为何西方世界的龙总在神话中频频出现,并如此残暴?从以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大帝和亨利八世等著名历史人物为主角的复杂而漫长的史诗,到特洛伊战争和亚瑟王之卡梅洛特的传说,该书共讲述了40个最为经典的中世纪神话故事,共分为7个部分:英雄人物,史诗战役,奇事与神迹,恶棍、罪案与谋杀,征途和旅程,动物寓言,以及爱情故事。
钱特里•韦斯特维尔凭借其对大英图书馆馆藏手抄本的深入了解,引领我们探索了这些西方文学史上饱受赞誉、内容精彩丰富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最初被保存在书籍或编年史背后的深远历史。中世纪的艺术家们纷纷用自己的杰作对这些或精彩纷呈,或鼓舞人心的故事加以描绘,最终使得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与自8世纪至16世纪幸存下来的精美的绘画或书写艺术交相辉映。
《玉见故宫:国宝玉器里的中华》,徐琳 著,方尖碑丨译林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玉是中华文明特殊的标志物,玉文化具有原创性、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故宫不仅有大量制作于这一时期、供赏玩和使用的玉器,还藏有难以计数的传世玉器,它们共同组成了故宫藏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的完整收藏谱系。该书由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撰写,精选故宫藏玉中兼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国宝级玉器,生动呈现了故宫藏玉的丰富与珍贵,勾勒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壮阔画卷。
正如徐琳所说,“故宫玉器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时代跨度完整,收藏从新石器时代各个重要考古学文化到清末民国时期的玉器,甚至还有当代玉器和外国玉器,具备完整的玉器发展体系。作为明清的紫禁城,大家总以为故宫藏品就是明清玉器,其实故宫收藏的明以前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远超人们想象。”
《汉代天下:徐州楚韵》,谭平 史永 李晓军 主编,温雅棣 等 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6月版。
“徐州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汉代文物,圆形平底浅盘,中间竖着一个尖尖的小锥子,还带着一个形似树叶的手柄。把它直立起来会发现在盘子下方有三个如同动物蹄子一样造型的腿。根据考古工作者们的研究推断,这是一件汉代人们用来照明的灯具……”徐州是两汉时期的中心区域之一,拥有国内罕见的丰富汉代文化遗存。
在徐州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馆藏的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尤以汉代文物最为丰富,它们默默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古代先民们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故事,见证着古人的劳作、百姓的安康、兵武的豪勇、王侯的奢华,它们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缩影。该书编写团队精心挑选了徐州博物馆藏的二十件文物,划为五个主题,进行深入讲述,用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开趣味探索,讲述内容涉及古人的日常生活、艺术美学、丧葬文化以及地域交流等,让我们得以通过了解一件件文物,循着历史的脉络,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故事,发现不同文明间的关联和融合。
《林徽因古建筑文集(图解珍藏版)》,林徽因 著,连达 绘注,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版。
林徽因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她的一生堪称传奇,是一位从中国传统家庭中走出来的学贯中西的通才。她的丈夫,同样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先生之所以走上研究建筑的这条道路,最初就是受到了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先生自己最喜欢的定位也是建筑师,在她的墓碑上就镌刻着建筑师的头衔。她和梁思成先生毕生都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尽力搜集整理在近代中国里被视为敝屣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资料,并将古建筑奠定为一门传之于世界的重要学科,确立了中国古建筑应有的地位。
云冈石窟平面图,《林徽因古建筑文集(图解珍藏版)》内页插图。
为了纪念林徽因先生,也为更好地完成林先生的夙愿,使林徽因先生为普及推广中国古建筑文化的著述得以进一步传播,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绘注者连达重新校注整理林先生有关中国古建筑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精选成集,并配以手绘图解和相应的古建筑插图140余幅,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自然与艺术中搭建知识宫殿
《国家公园》,安吉拉·艾朵斯 著,邸皓 杨林玉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4月版。
作为“美丽的地球”系列译作,《国家公园》一书以六大洲56个标志性国家公园为脉络,跨越沙漠、雨林、冰川、火山等多种生态系统,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与视觉艺术于一体,构建出一座纸上的环球自然博物馆。
书中系统梳理了各国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百年发展脉络,介绍了全球各地珍贵而美丽的野生动植物,精选600余幅震撼级摄影作品,揭开地球46亿年地质演化的壮美史诗,以国际化视角呈现地球最珍贵的自然遗产,讲述动人而传奇的生命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独家收录有中国五大国家公园,从大熊猫的栖息地到海南热带雨林,书中特别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该书不仅为旅行者提供深度导览,更以沉浸式阅读体验唤醒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进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看得见的自然史》,[法]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 编著,刘安琪 译,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9月版。
作为最早对公众开放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起源可追溯到1635年,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中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由博物学先驱、博物学经典之作《自然史》的作者乔治·布丰管理。如今,馆内藏品数量约为6800万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本大自然的词典。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集世界最丰富、最罕见的动植物和矿物标本之大成;集动物园、植物园、高山公园、古建筑、实验室、图书馆和温室于一体,致力于研究与推广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探索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该书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乔治·布丰,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看见”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英]亚历山大·格林 著,花蚀 译,方寸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稳定的季风与山海并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南亚的气候与物质条件。这里是南亚次大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中心,历史上中国、印度乃至阿拉伯文明随着东来西往的商人来到这里,与本地的一切交汇。16世纪,欧洲人抵达东南亚,将这里带入大航海时代,东南亚逐步成为开放与多样性并存的国际化区域。从世界遗产吴哥窟与婆罗浮屠,到手工艺、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元素,随着季风而来的新思想不断被融入本土框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特征。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精选400余件时间跨度约6000年的大英博物馆珍贵藏品,展示在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不曾间断的跨文化互动。这些藏品涉及东南亚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珍贵的金银器、瓷器、雕塑和串珠,到日常使用的皮影、蜡染布料、乡土乐器与编织器物,在呈现原材料、艺术审美和制作技术多样性的同时,也清晰地追溯了东南亚区域内部在文化与历史上的深刻联系。
《我用一生画丝路——赵以雄、耿玉琨艺术画集》,耿玉琨 编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4月版。
20世纪70年代,画家赵以雄从故纸堆中翻出《资治通鉴》《史记》,他白天当钳工,晚上读史,着迷于丝绸之路,梦想“用画笔捕捉古老丝路的余晖”。1978年,终于和同为画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从此一走就是半生。他们50年间考察丝绸之路30次,用近10000幅画作勾勒大漠风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画、风土人情,古老丝路的神秘和壮美在他们的画笔下徐徐展开。
该书辑录赵以雄、耿玉琨丝绸之路主题精品画作120幅,包含油画、工笔、重彩、线稿;题材广泛,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遗迹遗址、民族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这条古老商道沿线风采;结合画家实地考察路线和丝绸之路历史地图,对画作按照地理空间顺序进行编排,引领读者重走丝绸之路——从丝路重镇新疆启程,穿越火焰山、喀纳斯湖、高昌古城、楼兰遗址,回到丝路起点西安,邂逅大雁塔、鼓楼,再依次踏入山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的广袤大地,一路西行,到达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并辅以画家多年间撰写的考察笔记,以及耿玉琨对画作的细腻解读,展现步履不停的创作激情,更是对丝绸之路的动人告白。
《万里千年——世界博物馆巡览》,王川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1月版。
“奥赛博物馆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只是把四条铁轨拆除,地面铺平后作为雕塑作品的展示场。两边的月台和二楼的候车室按照展览的需要来分隔成展室。原来的拱顶依然明亮辉煌,供火车进出的两头,玻璃大窗依然存在,甚至车站原有的老式时钟还维持原貌,且依然在报时。车站原先的装饰就非常豪华,贵重的石材做成的圆柱和地板、天花板上的壁画、丝绒的帷幕、水晶的吊灯、贴金的图案,甚至还在使用着的餐厅和咖啡馆。一切都暗示着那个奥赛火车站还在,只是被时光机器凝固了而已。然而,更加令人想起那个逝去了的时代的,还是陈列在展厅里的那些大师巨匠们的世纪绝品,那是与这个火车站同时代的艺术。其中,最能让人起秋风鲈鱼之思的,当是莫奈的那幅《圣拉扎尔火车站》的油画……”作者的行踪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巴黎奥赛博物馆、马赛美术馆、柏林美术馆、雅典卫城博物馆、希腊德尔菲博物馆、圣托尼里岛壁画博物馆、庞贝遗址博物馆,等等。在作者的笔下,不管是绘画、雕塑和建筑,还是工艺美术品,又或是部分环境艺术,每一个博物馆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和价值。
全书共收录了八十三篇介绍世界博物馆及其展品和相关艺术家的文章,是作者历年来游历世界各地博物馆观感心得的积累和精选。他用自己艺术家的学识和视角去发现这些博物馆的藏品之美。这些藏品有的是公认的世界级精品,有的尚未被很多人所识然而却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也有被时间和人们遗忘了的作品。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后记中所言,“走马观花地四处看固然重要,但能够进入博物馆去,就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到那些业已消逝的东西。逛旅游景点是‘知其然’,而逛博物馆则是‘知其所以然’,它的趣味要比逐点拍照大得多。”
《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吴同 著,田谧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美国收藏中国画较早的博物馆,也是美国四大收藏中国书画博物馆中品质较好的博物馆。现如今,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已有100多年历史,通过这一传统积累了无与伦比的书画珍品,包括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历代帝王图》,北宋赵佶(宋徽宗)《捣练图》《五色鹦鹉图》,南宋陈容《九龙图》等。
展览“龙之国的传说”专门从这些杰出的收藏中汲取灵感,汇集150多件可追溯到4世纪至14世纪的精美艺术作品。这些极其罕见和脆弱的作品中有许多以前从未在公共场合展出过。《龙之国的传说: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唐宋元书画》由这一展览扩展而成,图版卷完全收录153幅展出书画,并配上80幅其他馆藏。解说卷由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东方部长吴同选编、撰叙,详细介绍了画作。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整理:何安安;编辑:宫子;校对:卢茜。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来源:忘忧文案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