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动化趋势加速演进,新能源市场正在重构主流技术路径与产品逻辑。对于合资车企而言,如何在多重变量中寻找可持续的转型通道,成为产业调整阶段的关键议题。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大众发布ID.ERA概念车,以增程式中大型SUV的形式,呈现出其面向新能源市场的技
随着电动化趋势加速演进,新能源市场正在重构主流技术路径与产品逻辑。对于合资车企而言,如何在多重变量中寻找可持续的转型通道,成为产业调整阶段的关键议题。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上汽大众发布ID.ERA概念车,以增程式中大型SUV的形式,呈现出其面向新能源市场的技术走向与结构性探索。
合资机制再演进:由引进到共建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背景下,传统的“外方供技术、中方建市场”合作模式正经历调整。ID.ERA搭载的EA211 1.5T Evo II增程动力系统,融合了德系发动机平台的可持续性优势与新能源场景的适应需求。该系统在VTG可变截面涡轮支持下,优化了低速响应与高转速性能输出,并通过深度米勒循环控制燃烧效率,以提升发动机在增程工况下的效能表现。
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中德团队各自承担职责。中国研发中心主导城区导航辅助功能开发,德国工程团队聚焦底盘结构、空气悬架及整车动态系统的协同调校。这一合作方式的核心在于以本地出行需求为标准,结合已有工程资源,实现软硬件之间的高适配融合。
阶段策略中的增程路径
新能源技术路线尚处于并行探索阶段,ID.ERA以增程式布局进入市场,被视为一种阶段性的结构安排。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国内增程式乘用车销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显示出该类技术方案正在被特定用户群体接纳,尤其是在气候条件多变、补能网络尚未覆盖完备的区域内,其相对稳定的续航机制具备现实基础。
ID.ERA在电驱为主的架构下,实现了CLTC工况下超过350公里的纯电续航,并在搭载1.5T增程系统后,综合续航里程超过千公里。这一组合在满足都市日常出行所需的同时,也具备跨城或远途场景的应用能力。相较插混形式,增程系统在动力传递结构上更为简洁,有助于降低系统维护复杂度,同时兼容更多软件管理策略,为车辆后续智能升级留出借口。
智能架构推动产品定义转向系统表达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点已从参数堆叠逐步转向场景可用性与体验一致性。ID.ERA在架构搭建上,不再单纯以硬件指标为产品定义依据,而是尝试围绕整车协同能力进行系统优化。其搭载的数字化座舱基于“Smart Surface”理念,整合信息交互界面与内饰触控逻辑,减少用户操作路径;配备的多模AI助手通过舱内传感器感知乘员行为,实现定制化功能响应。
安全系统构建方面,ID.ERA整合主动与被动防护机制,通过融合感知硬件和决策逻辑,适应不同交通场景下的风险识别需求。在舒适性配置方面,该车采用六座布局,配有独立可调节后排座椅,部分功能针对高频使用场景如家庭出行、商务接待进行了预设。
产业趋势中的结构再平衡尝试
ID.ERA并非一款直接面向量产市场的终端产品,但其背后的架构组合与技术选择,反映出上汽大众在转型周期中对于市场反馈的响应机制。通过平台共创、架构适配与系统整合,上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构建了以现有资源为依托、以新需求为导向的过渡模型。
在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合资品牌若能在软件定义汽车、智能交互体验以及能源效率管理等核心领域保持系统性投入,有望在持续演进的新能源格局中寻找稳定支点。
来源:鑫仔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