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搁平时,财经新闻能给3分钟就算重磅,但这事儿占了8分钟的黄金时段,懂行的都能品出味儿:这不是普通企业上市,是算力圈憋了六年的“王炸”终于要上桌了。毕竟现在谁都知道,“算力”是AI大模型的“粮食”、数字经济的“电闸”,东数西算工程砸下去的真金白银,早把这个赛道烘
1 今早刷到条新闻,一播就是8分钟——不是娱乐圈的狗血大瓜,是个在算力圈“消失”了六年的老炮,拿着借壳重组上市的批文,要敲开A股的大门了。
搁平时,财经新闻能给3分钟就算重磅,但这事儿占了8分钟的黄金时段,懂行的都能品出味儿:这不是普通企业上市,是算力圈憋了六年的“王炸”终于要上桌了。毕竟现在谁都知道,“算力”是AI大模型的“粮食”、数字经济的“电闸”,东数西算工程砸下去的真金白银,早把这个赛道烘成了资本市场的“火炉”。而这个沉睡六年的巨头,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儿杀回来,光是“六年沉睡+借壳获批+新闻8分钟”这几个标签凑在一起,就足够让整个行业抖三抖。
你可能会问:这到底是哪家企业?为啥睡了六年?其实圈里早有风声——它是2019年之前国内算力行业的TOP3,当年靠着自建超算中心,接了不少互联网大厂的IDC订单,风头不比现在的某云厂商差。但就是2019年那波行业冷潮,把它拍在了沙滩上:当时算力还没和AI绑定,客户基本是互联网大厂的基础存储需求,毛利率低到22%不说,它还盲目扩了5个超算中心,结果核心客户突然自建IDC,现金流直接断了。
这一“睡”就是六年。但你别以为它真的躺平了——这六年里,它悄摸摸剥离了12个低效数据中心,花2.3亿收购了两家能适配AI芯片的算法公司,还拿到了西部某省的智算中心建设牌照(刚好踩中“东数西算”的节点),把当年的传统超算资产,全升级成了能扛大模型训练的异构算力集群。现在它手里握着12万台GPU的算力储备,放在当前第三方智算企业里,直接能冲进头部阵营。
2 为啥它非要选“借壳上市”,而不是走常规IPO?这事儿里的门道,才是真的见专业功底。
首先是“时间窗口”。现在的算力行业,是真的等不起——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5年的算力白皮书,2024年国内智算算力规模同比涨了92%,但供需缺口还是有30%。头部大模型企业为了抢算力,甚至愿意签“预付一年费用”的协议。要是走IPO,从辅导到过会至少得2年,等它拿到钱,算力红利可能都分完了;而借壳呢?它从启动重组到拿到批文,只用了8个月,复牌后就能直接融资扩产能,这节奏刚好踩在行业爆发的“腰眼”上。
其次是“资产结构”。沉睡了六年,它手里肯定有不少不良资产——比如当年烂尾的超算中心、欠供应商的旧账。要是走IPO,这些资产得全晒出来,连续盈利的要求也卡不住(它2024年才扭亏,净利润刚到1.2亿)。但借壳不一样:可以通过资产置换,把烂资产留在原主体,只把12万台GPU集群、智算牌照这些“硬通货”注入壳公司,重组后的估值直接能翻番。
这还不算政策红利——今年监管层明确“支持新型基础设施企业通过重组上市融资”,它选的壳公司刚好是西部省份的本地企业,和“东数西算”的区域布局契合,审核速度比常规案例快了40%。这波操作,说是“踩准了所有节奏”都不为过。
3 这个巨头的回归,对整个算力行业来说,更像一条“鲶鱼”闯进了鱼池。
现在国内的算力格局其实挺固定:运营商(移动云、电信云)占了40%的份额,云厂商(阿里云、华为云)拿了35%,剩下的25%才是第三方智算企业。而这个巨头带着12万台GPU集群杀进来,直接把第三方智算的头部门槛拉高了——当前第三方企业的平均算力规模也就8万台,它一进来,直接能抢下第三方市场15%的份额。
影响不止是份额。2024年国内智算算力的缺口是30%,它的产能释放刚好能覆盖10%的缺口,不少拿着大模型demo却没算力训练的创业公司,可能终于能喘口气。但更狠的是它的技术:这六年里研发的“算力动态调度算法”,能让大模型的训练效率提升20%——要知道现在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算力成本得花几千万,效率提20%,等于直接给客户省了几百万。这招下去,行业里那些只靠“买GPU堆规模”的中小玩家,可能要加速出清了。
当然,也不是没风险。六年时间,算力行业早就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当年是拼超算的算力规模,现在是拼智算的适配能力、调度效率。它当年的技术团队,是不是能跟上现在大模型的异构计算需求?注入的12万台GPU,是不是真的能达到80%以上的利用率(当前行业平均是65%)?这些都是复牌后市场要考它的“试卷”。
4 最后聊聊咱们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这事儿——别光盯着“上市”两个字就热血上头。
首先,停牌前的壳公司股价,大概率已经吃了一波“预期炒作”,复牌后就算涨,也别盲目追高——借壳上市的企业,复牌后通常会有一波情绪性上涨,但能不能稳住,全看重组后的资产质量。你得盯着三个东西:一是资产注入清单,是不是真的把12万台GPU集群全注入了,还是只塞了点边角料;二是客户订单,有没有和百度、字节这些头部大模型企业签长期租赁协议;三是负债表,重组后资产负债率有没有降到50%以下(要是超过60%,后期扩产能的压力就太大了)。
其实这事儿给咱们的启发,不止是一个投资标的——它像极了行业周期里的“熬者生存”。六年前算力是没人理的冷板凳,现在是挤破头的香饽饽,但能从冷板凳熬到香饽饽的,只有那些在冷周期里没躺平、反而磨技术、整资产的企业。
投资里也是一样:你别在行业热的时候追那些“概念票”,也别在行业冷的时候就把所有标的都清了。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熬得住周期、在低谷里攒实力的玩家身上——就像这个沉睡六年的算力老炮,别人狂欢的时候收缩,别人焦虑的时候出击,这才是能吃到周期红利的底气。
市场从来不会亏待有耐心的人,就像不会辜负那些在低谷里打磨自己的企业。咱们做投资,拼的不是一时的手速,是对行业的认知,对周期的耐心,还有对“真资产”的眼光。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此文章不构成任何建议,只有交流讨论。
来源:清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