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塑造亚太经济“新动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6:54 1

摘要: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的1/3,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活力、价值链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球经济的“压舱石”与发展方向的“风向标”。

10月21日,汽车运输船靠泊山东烟台港装载出口的中国汽车。视觉中国供图

亚太地区占世界人口的1/3,占世界经济总量逾六成、贸易总量近一半,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具活力、价值链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全球经济的“压舱石”与发展方向的“风向标”。

10月31日至11月1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经济体代表齐聚韩国庆州,围绕“共建可持续的未来:连接、创新、繁荣”主题,在贸易自由化、数字与人工智能(AI)创新、供应链韧性等核心经济议题上凝聚共识。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与APEC2026年东道主,中国携开放共识与“中国方案”参会,将以自身实践塑造亚太发展新动能,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确定性。

中国链群发挥引领性作用

“APEC是当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成员最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开端,也是亚太地区一体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复旦大学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黄河对记者说,在APEC的推动下,亚太地区的投资环境会不断改善,产业链合作不断强化。

从传统的产品贸易聚焦单一环节交易,到如今突破单点局限,强调全链路协同,APEC成员合作正在从“货物流动”转向“技术共享、标准互认、能力共建”,其中,中国链群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中国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10月13日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APEC其他经济体进出口同比增长了2%,规模达到了19.41万亿元,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57.8%。其中,中国对APEC其他经济体进口、出口高技术产品均超过两万亿元,分别增长7.9%、12%,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出口总值的比重均在六成以上。

黄河指出,中国带动APEC区域产业链发展,特别是向外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既有益于弥补国际公共产品的不足、带动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也有助于中国传播和平外交理念、增强自身影响力的合法性、破解大国围堵带来的产业链脱钩风险。

自全球供应链进入调整期开始,中国便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从多维度对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强调通过建立立体化国际合作体系,推动产业链从“全球参与”向“全球引领”跃升,既强化自主可控能力,又以开放合作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

在今年9月5日召开的第三十一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就表示,当前,APEC各经济体应通力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聚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通过促创新、促转型、促开放,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网络。

为AI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据韩联社报道,11月1日,本次APEC峰会将围绕“擘画亚太发展愿景,适应未来变化”探讨在人工智能(AI)发展、人口结构变迁背景下,挖掘亚太地区新增长动力的对策。这也是AI首次成为APEC会议中的主要议题。

亚太地区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枢纽,近年频繁遭遇地缘冲突、自然灾害等外部冲击,AI正成为构建“多节点、强适配”供应链体系的关键工具。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执行主任爱德华多·佩德罗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有助于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人们需要知道供应链各环节在哪里,每件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何处。“借助AI,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与韧性。”

长期以来,中国都在为全球AI治理贡献更多经验和方案。2023年,中国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今年,中国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系统规划了区域AI合作的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上合方案”。“在包含AI的数字经济等方面,中方应当从较容易达成共识的区域合作入手,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制度安排和多边机制,以此将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黄河分析说。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近日也指出,如果中日韩三方能够在AI、数字化、绿色产业等领域共同制定和引领新兴产业标准,完全有可能形成创新生态,“关键在于中日韩三方需以相互信任和互补共生为基础,凝聚合作动能与潜力”。

为“亚太引擎”注入“中国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亚太地区仍将是全球增长的主要引擎,今明两年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从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构想,到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生效,作为亚太大家庭的负责任一员,中方始终以自身高水平对外开放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为这一全球经济最具活力板块和主要增长引擎注入新动力。

“多数APEC成员同时也是RCEP成员,亦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这就决定了三者在部分具体项目推进上呈现出‘多层叠加效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杨立强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中老铁路为例,该项目既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里程碑式项目,又带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外贸享受了RCEP给予的优惠关税待遇,大大提升了中老铁路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APEC的各类区域贸易便利化框架同样也提供了推动力”。

面对APEC成员对“规则协同”的需求,中国已在APEC框架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的规则衔接对话,帮助区域内中小经济体化解政策适配难题。杨立强指出,诸如RCEP等经贸规则的具体条款较为专业,不少中小经济体缺乏相关经济法律人才,中国推动的若干能力建设项目能瞄准这些成员国的迫切需求,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曾多次到访中国的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表示,中方重点推进发展数字化与AI技术、绿色产业及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庆州峰会后,中国将第三次担任APEC东道国,主办2026年APEC峰会。在杨立强看来,中国可能通过聚焦“亚太共同体”“开放包容”“创新驱动”等方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率先在亚太地区落地实践,引领APEC下一个合作周期。

本报北京10月30日电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