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款需“狂扇耳光”,未成年人网购本不该成“麻烦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6:54 1

摘要:一名11岁的小女孩从某平台个人卖家处,花费500多元购得明星卡牌。妈妈以女儿未成年为由申请退货退款,卖家要求拍摄以下视频:家长怒骂孩子,时长达3分钟及以上;狂扇孩子5分钟,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声音……有人认为,卖家的要求极度不合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

一名11岁的小女孩从某平台个人卖家处,花费500多元购得明星卡牌。妈妈以女儿未成年为由申请退货退款,卖家要求拍摄以下视频:家长怒骂孩子,时长达3分钟及以上;狂扇孩子5分钟,中间不能停,必须有清晰的扇耳光声音……有人认为,卖家的要求极度不合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商家被未成年退款“逼”至无奈的冰山一角。

未成年退款为什么让人头疼?原因在于双方诉求发生碰撞:一方是难辨买家真实身份,不满被“退款派”薅羊毛的商家;另一方是事前被孩子隐瞒,事后希望以监护人身份追回损失的家长。谁也不想吃亏的心理,推动着矛盾陷入恶性循环,让本应守护权益的“未成年退款”,沦为各方受累的多输泥潭。

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触网、用网、玩网早已是日常。尤其是二次元、明星娱乐等圈层,吸引众多未成年网民。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与此同时,也滋生了沉迷游戏、狂热追星、冲动消费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家长与孩子的博弈,往往牵累商家。在类似的退款事件中,大众认知里常处于弱势地位的未成年人,在部分商家眼中,却是造成自身金钱与精力损耗的棘手存在。

毫无疑问,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消费观,理应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事实上,孩子冒用家长身份网购、玩游戏、直播打赏等事件屡见不鲜。在各方层层围堵之下,“机灵”的孩子们总能“各显神通”、绕过监管。这不禁发人深省,该如何筑起数字防线?从这个角度看,此次事件不仅仅是退款与否的问题,更是未成年人如何安全、健康融入数字社会的时代命题。

过去,我们谈及未成年人上网,常聚焦于“保护”“禁止”与“防范”,比如屏蔽不良内容、控制游戏时长、限制网络消费等。种种“未成年人模式”,试图为孩子们筑起牢不可破的“防护墙”、隔绝风险的“无菌舱”。殊不知,却也在无形中减少了他们在数字世界中成长的机会。理解点击与确认背后的责任重量,培养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的能力,在欲望与规则的碰撞中建立自我约束的意识……这些在层层保护中容易被忽略的,恰是他们未来从容应对复杂网络环境的基石。

实现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安全与成长的共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智慧。这绝非某一方的独角戏,而需要汇聚起家长、学校、平台乃至社会各界的合力。

比如,家长与其没收手机、藏起密码,不如走进孩子的网络世界,教会孩子与规则共处、与风险对话;学校不能止于生硬的网络安全说教,而应将数字素养课题融入日常教学,比如此次未成年退款事件,就是一个可以借以探讨消费观、权利边界的鲜活案例;平台不能止于娱乐、消费的载体,而应利用好交互式提示、多样化解读等形式,将知识学习、规则教育、责任教育等融入未成年用户的日常使用中。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上网,本不该成为“麻烦事”,更不能沦为“多输泥潭”。数字社会,需要锚定构筑有益未成年人成长的数字空间、筑牢数字社会文明根基的长远大账,用善意、引导、规范构建起良性循环,既为孩子们保驾护航,也让他们生长出探索世界的勇气。

来源:蓝媒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