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晋祠的古建园林与龙山道教石窟见证文脉传承,山西博物院藏有侯马盟书等国之瑰宝。作为工业重镇,太钢、太重等企业支撑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晋创谷”更成科创高地。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古称晋阳、并州,别称“龙城”,是拥有4700余年历史与25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太原都市圈核心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这里“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晋祠的古建园林与龙山道教石窟见证文脉传承,山西博物院藏有侯马盟书等国之瑰宝。作为工业重镇,太钢、太重等企业支撑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晋创谷”更成科创高地。
老陈醋的醇厚与六味斋酱肉的香浓萦绕街巷,双塔凌霄与汾河风光构成城市画卷,传统与现代在此交织生长。
唐朝时,太原被定为“北都”,公元74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天王三京”,是当时全国第三大城市,而如今的北京在那时还叫幽州,这一历史地位鲜少被提及。
太原名吃“头脑”(又称八珍汤)并非普通美食,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为调养年迈母亲的身体所创,后来他将配方传于民间,并为店铺题写“清和元”招牌,这则暖心传说已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傅山幼年时,随父亲游览永祚寺,面对众人对双塔高度的热议,他放飞自制的凤头纸鸢,待风筝线与塔尖齐平时便收线计数,精准算出塔高二十寻(约36米),小小年纪尽显聪慧。
傅山曾为太原新修城门题写“太原府”匾额,众人围观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纷纷惊呼,他却从容取来蘸满漆的扫帚笔头,凌空一抛,笔尖不偏不倚落在“太”字下方,补全后浑然天成,传为美谈。
“老军营”不是普通居民区地名,原是宋金时期太原南门外的屯兵营地,明初还在此修建过营盘堡墙。后来城市发展有了新军营,这里便被称作“老军营”,地名沿用至今,藏着千年军事历史。
作为注重治安管理的城市,太原曾被相关数据提及,是全球监控摄像头数量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密集的监控网络为城市安全、交通疏导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特点在同类城市中较为突出。
太原别称“龙城”,源于历史上曾走出19位皇帝: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今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的开国君主也与太原渊源深厚,“龙城”之名由此而来。
傅山在三立书院求学时,恩师袁继咸遭权贵诬陷,他与同窗好友一路尾随囚车赶赴京城,四处张贴诉状揭帖,揭露冤情,最终惊动崇祯帝,成功为恩师平反,此事让他被誉为“山右义士”。
太原汾河公园不只是景观带,更是国内罕见的穿城而过的大型生态湿地,其湿地生态系统能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被生态专家称为“城市之肾”,如今是太原人休闲、观鸟的核心场所。
太原古称“并州”,最早源自夏朝“九州”划分,因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从战国到唐宋,“并州”之名多次沿用,承载着三千年的历史记忆。
作为工业重镇,太原钢铁集团曾攻克圆珠笔头“笔尖钢”的技术难题——此前全球只有少数国家能生产这种特殊钢材,太钢的突破让“中国制造”的圆珠笔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太原钢”。
重建后的钟楼街不只是复古街区:既复原了“开化寺”“六味斋”等老字号的青砖灰瓦,又暗藏现代玻璃幕墙商铺,青石板路上的老字号牌匾与霓虹灯光交织,走在街上像穿越新旧两个太原。
来源:Aets心灵骇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