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的,可是对于统一这件事,真正的疑虑是在于制度的不同,担心生活方式会出现剧烈的改变。所以现在大陆是去强调生活方式不变,但她还是比较相信民间交流。
陈凤馨还提到,这几年越来越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台湾人,因为学习、工作或旅游接触到大陆,他们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你可能不知道,陈凤馨说这些话时,语气里藏着二十多年跑两岸新闻的沉淀。她可不是刚入行的新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扎进了台湾媒体圈,一开始跑财经新闻,天天跟台商打交道——那些背着公文包往返两岸的台湾老板,跟她聊得最多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在大陆做事踏实,不用怕政策天天变”。就是这些听来的家常话,让她最早意识到,两岸之间的误解,很多时候是因为“没见过”。
后来她转做时政评论,在TVBS主持《风向龙凤配》,镜头前从不喊空洞的口号,总爱拿真实案例说话。有次节目里,她提起采访过的台北女孩小琳:小琳去厦门读大学,一开始怕“不习惯”,结果不到半年就爱上了鼓浪屿的早市,说“阿姨卖的沙茶面,比台北夜市的还够味”。毕业後她留在大陆做设计,去年还带爸妈去了张家界,老两口回来跟邻居说“大陆的高铁比飞机还稳,景区服务比台湾还贴心”。陈凤馨总把这些故事挂在嘴边,她说“数字是冷的,可人的感受是热的,你跟台湾人说一百遍‘生活方式不变’,不如让他自己去大陆吃一碗热乎面”。
她这份对民间交流的执着,也不是没受过委屈。前几年民进党炒作“抗中保台”,有绿营支持者在她的社交账号下留言骂她“卖台”,甚至有人打电话到电视台投诉。她没删过一条评论,只是在节目里平静地说:“我去过大陆二十多个城市,从哈尔滨的冰雕节到海口的椰子摊,没见过谁要改变台湾人的生活习惯——台湾人爱喝珍珠奶茶,大陆街头也到处是;台湾人喜欢骑机车,厦门、泉州的老街上,机车照样跑得自在。真正要改的,是那些故意把两岸隔开的‘心墙’。”
她的观察也不是没有依据。去年台湾《联合报》做过一个调查,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里,68%表示“对统一的疑虑减少了”,其中年轻人占比最高。陈凤馨特意在节目里晒过这个数据,还笑着说:“你看,那些说‘大陆会改变台湾’的人,大多没踏出过台湾岛。就像有人没吃过火锅,总怕辣得受不了,真尝过才知道,还能选清汤锅底。”
不过她也清醒,民间交流不是“万能药”。有次跟朋友聊天,她提到有些台湾家长还是会担心“孩子去大陆读书,回来会不会不适应台湾”。她知道,这种担忧背后,是民进党多年来的“信息过滤”——电视上只播大陆的负面新闻,课本里把两岸历史拆得七零八落。所以她这两年总在推动“两岸学生笔友计划”,让台湾的小学生跟大陆的孩子写信,你寄一张阿里山的明信片,我回一张故宫的书签,用孩子的眼睛看彼此,反而少了成年人的偏见。
有人问她,这么做有用吗?她没说大话,只举了个小事:去年有个台湾小朋友收到大陆笔友寄的冬奥会纪念徽章,特意让妈妈带他看了冬奥直播,看完跟陈凤馨说“原来大陆也有会滑冰的小朋友,跟我一样喜欢堆雪人”。她说“你看,改变就是从这么小的事开始的,比任何政治口号都管用”。
只是现在的情况也没那么容易。民进党最近又在限制台湾学生去大陆交流,说“会被洗脑”。陈凤馨在节目里直接反驳:“怕孩子被‘洗脑’,不如先让他们学会‘思考’——连大陆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怎么判断对错?就像闭着眼睛说西瓜不甜,多荒唐。”
她始终相信,70%台湾民众认同一中华民族身份,这就是最大的基础。制度不同可以慢慢沟通,生活习惯更不用怕——台湾人爱逛的夜市,大陆很多城市都有;台湾人喜欢的闽南语歌,大陆的KTV里也能点。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能不能统一”,而是“怎么让大家心甘情愿地走到一起”。而民间交流,就是把“心甘情愿”一点点攒起来的过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来源:琪琪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