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厺”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厶”(私的本字,表个人)从“屮”(初生草木),《说文解字》释为“厺,人相违也”。周代《周易·讼卦》“不克讼,归而逋”中“逋”字与“厺”同源,皆表离走避祸;《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虽用“去”字,却完美诠释“厺”的
厺:读qù,为“去”之古字,从厶从屮,象人离穴而去,承载着迁徙与抉择的文明记忆。
【起源故事】
“厺”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厶”(私的本字,表个人)从“屮”(初生草木),《说文解字》释为“厺,人相违也”。周代《周易·讼卦》“不克讼,归而逋”中“逋”字与“厺”同源,皆表离走避祸;《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虽用“去”字,却完美诠释“厺”的迁徙本义。此字在汉代《方言》“厺,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厺”中确立语义边界,郑玄注《周礼·秋官》时特别强调“凡民之厺利害者,令邦国都家县鄙虑刑贬”的户籍管理制度。唐代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厺厺如转蓬”以飞蓬喻人生漂泊,宋代《集韵》保存其“丘据切”古音,使其成为汉字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含义】
本义为离开某地,引申指时光流逝、境界超脱或文明传播中的空间跨越。如《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暗含“厺”的哲学思考;《史记·货殖列传》“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虽未直用“厺”字,却深刻揭示人口流动的经济规律。后世“厺迹”“厺思”既承行动本义,又衍生出精神超越、文化传播等深层意蕴。
【例句】
读《汉书·张骞传》“厺长安十三载,持汉节不失”,但觉西域风沙中,使节背影已成文明交流的永恒符号。
【创作词】
如梦令·厺
厺影没入寒浦,雁阵划开秋雾。
试问涉川人,却道此身如渡。
知否?知否?万里月明同驻。
注:词中以“厺影没浦”写离人远逝,“身如渡”化用《金刚经》“如筏喻者”的哲学意象,末句“月明同驻”既写空间隔而情相连,亦暗合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超越性时空观。
来源:锐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