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磨炼,静处体悟,王阳明的气功理论与实践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06:08 1

摘要:心学的代表人物明朝的王守仁(即王阳明),公元1506年,被贬谪到蛮荒的贵州龙场作驿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从事治学和修炼。三年后,他终于悟到了所谓圣人之道,对此他自己总结说:“(余)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心学的代表人物明朝的王守仁(即王阳明),公元1506年,被贬谪到蛮荒的贵州龙场作驿丞。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王阳明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从事治学和修炼。三年后,他终于悟到了所谓圣人之道,对此他自己总结说:“(余)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卷下)从此,他开始了传播心学的生涯。

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形象方所求哉?”(同上)

从上述引文可见,王所谓“良知”,绝不仅仅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是具有某种实在性的科学或哲学范畴。“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本心,“良知”即是人们治学所要认识、修炼所要“发明”的对象。而“致良知”,不可向身外去求索,只有在自己的身心上用功夫,使它从暗昧中发现、光明,这正是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外别无(真)知矣!”(《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他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同上)“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著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启问道通书》《传习录》卷中)“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它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少欠缺。"(《传习录》卷下《阵九川》录)

现代人一般只知道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作用,只知道靠书籍来积累、传播文化知识,若离开了这些工具、手段,现代文明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气功修炼者的实践告诉人们,当气功修炼达到证得“元神”的境界后,大脑的无意识功能充分显现,人确实可以达到“不谋而当”、“不勉而中”的自如境界。王阳明在此虽然用的是“良知”范畴,但说的却是与气功修炼结果相同的一个道理。

既然修炼就是要发掘体悟心中的“良知”,那么,方法是怎样的呢?王阳明总结出一套“即动即静”的修炼模式。从动的一面来讲,关键也是“正人心”,只要把心中不善的念头和生活中不善的行为一概纠正过来,符合儒家的礼仪规范就行了。王阳明提出过“知行合一”说,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他批判那种只在外表上遵循儒家行为规范而人心却“人欲愈滋”的风气,主张从内心做起,一念一动都克行礼义,达到知与行的完全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使人心归正。从静的一面来讲,王阳明也倡导通过静坐来消除妄念(但又不是说一念都不许有),待到妄念消尽,“良知”也就自然发现了。

王阳明还指出,很多行者仿效佛老,一味追求打坐入定的功夫,并不可取。他认为能在日常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品性,使之归正,这才是首要的功夫。

《传习录》一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学事例。例如:门生陈九川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还觉有内外,打不做一片。

王阳明回答曰:“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传习录》卷下《陈九川录》)他还对别的学生说过:“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陆澄录》《传习录》卷下)“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黄省曾录》《传习录》卷下)。

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王阳明本人的功夫修养十分深邃,而他的教学方法也是即高明又灵活的。今天,不少练功者进行气功修炼,或远避红尘,或自我摧折。其实,大可不必。对于一个心志已坚的练功者而言,只要先明了气功修炼的根本宗旨,在日常生活中老老实实地修身养性,再辅之以自然的静坐等有形功法,就已经走上了练功修道的正途了。阳明“心学”的修炼方式,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是相当丰富的,但他在晚年自己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王文成公全书》续编一《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这一概括是恰当、凝练的。后人这样评价阳明“心学”的高妙,“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上即下,无之不一。"(《明儒学案·师说》)。

来源:梦雨聊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