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护飞羽 愿迁飞路上再无罗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6:21 1

摘要:金叶脆响,霜凝芦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口湿地的晨雾还没散尽,上千只东方白鹳展开修长的羽翼,飞向天空,黄雀也随之启程,一路向南。过些时日,还有晚迁的候鸟群将会途经这里,为冰城的初冬添上灵动的色彩:头顶羽冠的太平鸟成群栖于枝头啄食果实,松雀化身成一只只“小毛团

转自:中国妇女报

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放飞被非法捕捉的候鸟。张澍/摄 ▲ 志愿者小心翼翼剪掉缠在候鸟身上的鸟网丝线。

张澍/摄

管绍贤(左三)带领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张澍/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禹城

金叶脆响,霜凝芦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河口湿地的晨雾还没散尽,上千只东方白鹳展开修长的羽翼,飞向天空,黄雀也随之启程,一路向南。过些时日,还有晚迁的候鸟群将会途经这里,为冰城的初冬添上灵动的色彩:头顶羽冠的太平鸟成群栖于枝头啄食果实,松雀化身成一只只“小毛团”在枝丫间跳跃,红腹灰雀与嘴部交叉的交嘴雀也陆续抵达……在松花江这条候鸟迁飞通道上,“接力”已然开启,每片振翅的羽毛都载着跨越南北的生命约定。此时,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巡护车已经驶进湿地周边的村屯。这是他们每年春秋迁徙季雷打不动的“生物钟”,与候鸟的飞行轨迹精准同步。

从2019年至今,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迁徙通道,用行动为候鸟撑起“安全伞”,让“生态之翼”在龙江大地上稳稳起飞。

迁徙季里的守护:让候鸟如期赴一场“温暖之约”

哈尔滨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核心区,松花江流域的湿地、农田、山缘地带则是丹顶鹤、东方白鹳、黄胸鹀等珍稀鸟类迁徙的“中转站”。

志愿者们早就摸透了这里的“鸟情”:“‘白露鹞子,秋分鹰,过了霜降打海青’,老俗语里藏着猛禽迁徙的密码;林鸟更有讲究,处暑前后普通朱雀、黄胸鹀先过境,白露到秋分是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的高峰期,霜降后黄雀又成了猎捕重点。”

“候鸟迁徙有规律,我们的守护也要跟着规律走。”团队核心推动者管绍贤说。正是这份对规律的掌握,让护飞行动有了精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每年春秋两季,志愿者们会沿着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等流域,对236个重点村屯开展“拉网式”巡护,冬季则深入山区清理套具,守护留鸟安全。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挂鸟笼,田埂上随处可见捕鸟网,开展护飞行动后,网少了,鸟多了。”志愿者阳阳(化名)指着巡护记录册上的数据,语气里满是欣慰。

对捕鸟现象严重的村屯,志愿者们至少复查3次以上,拆除鸟网,销毁网杆,清理滚笼、拍笼等猎捕工具,解救放飞野生鸟活体,寄养受伤鸟类,无害化处理鸟类死体……像“钉钉子”一样巩固成果。通过针对性宣传普法,线下覆盖人群超5000人,捕鸟人的绝对数量大幅下降。

在哈尔滨巴彦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志愿者们还摸索出“重点区域蹲守”模式。这里湿地面积1175.75公顷,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的重要停歇地。每年3月和9月,志愿者会分成小组,在湿地周边的农田、林地重点区域轮班巡护值守。

今年以来,志愿者团队与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林草局)协同联动,开展候鸟迁徙护飞行动24次,护飞行程2690公里;全市共救护收容野生动物583只,成功放归自然479只。

护飞领航者:从“新兵”到专家,守护不止于候鸟

“2016年我还是个‘新兵’,只会帮着老志愿者去呐喊助威,帮忙做线上宣传。2017年底,我开始参与组建线下志愿者巡护团队,深入一线工作。”管绍贤回忆起刚开始护鸟的时光,称是儿子点醒了自己。

当时,管绍贤看着屡禁不止的捕鸟现象焦急万分。儿子问她:“这些问题是多久形成的?哪能一下子解决?”正是这句话让她静下心来,开始系统学习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管绍贤说:“我根据现有人员等情况总结规律,没有属地壁垒,也没有行业壁垒,通过系统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新兵”到“专家”,管绍贤的成长轨迹也是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发展轨迹:2017年年末,她牵头组建绥化市民间野生动物保护团队,一年后加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又带动大庆、双鸭山等地志愿者参与联动护飞。2019年开始,她带领哈尔滨团队推动形成了政府、民间、媒体协同联动保护模式。

这些年,管绍贤不仅是“巡护员”,更是“培训师”“救助员”“研究员”。

作为“培训师”,她走遍黑龙江、向全国拓展,为公安、林草部门和志愿者授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解读到鸟类物种识别,从巡护安全技巧到野生动植物保护防范打击策略。今年,她受邀参与了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物处、哈尔滨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等多部门培训活动,培训人数超千名。

作为“救助员”,她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每年接到多起鸟类救助电话。6月30日,管绍贤接到五常市红旗满族乡东大村村民求助,村民捡到一只国家二级鸟类白琵鹭,经了解,鸟儿不像是受伤。将情况反映给五常市林草局后,这只白琵鹭被送往救助站,在恢复了食欲和体力后被放归。

作为“研究员”,她结合信息时代特点,对网络野生动物违法犯罪现象深入调查,总结违法犯罪规律,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及违法犯罪打击工作提供参考;推动“松花江流域生态保护计划”落地,不仅护鸟,还联动渔政部门打击非法捕捞。

在管绍贤的理念中,“松花江是母亲河,保护候鸟不能只盯着天空,还要护住水里的‘口粮’和岸边的‘家园’。”这里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一环,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系着松嫩平原的粮食安全;还是全球候鸟迁徙的“服务区”,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着寒温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更重要的是,松花江孕育了满族、赫哲族等民族的渔猎文化,是东北人“故乡”的寄托。

合力筑屏障:“1+1+1>3”的生态保护密码

“单打独斗的护飞走不远,只有把政府、民间、媒体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守住候鸟的迁徙路。”管绍贤的这句话道出了哈尔滨护飞行动的“秘诀”。

经过多年实践,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探索出“政府+民间+媒体”“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生态保护模式,让“1+1+1>3”的合力在松花江畔落地生根。

在这个模式里,政府是“主心骨”。历次保护专项行动中,公安、市场、交通、邮政等多部门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对非法捕猎、贩卖、运输、寄递等多环节、全链条严格监管。今年由国家林草局等17部门联合开展的为期三年的全国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捕猎贩卖鸟类专项行动更是为护飞行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畅通民间保护团体和志愿者渠道,拓展对特定群体的宣传教育,迅速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建立了共同保护鸟类的人民阵地,树立爱鸟护鸟生态文明新风尚。

民间志愿者是“毛细血管”。他们利用“人力多、时间灵活”的优势,成为巡护的“哨兵”和普法的“宣传员”。在田间地头,他们向村民讲解“捕一只黄胸鹀就可能涉刑责”;在鸟市周边,他们记录非法交易线索,甚至在玩鸟群体中,他们也建立了“统一战线”,鼓励曾经的捕鸟人转型为护鸟人。

对此,志愿者们有自己的心得:“我们不搞‘一刀切’,对情节轻微的,先普法再劝导,屡教不改的,再联合执法部门打击。如今,村民和观鸟爱好者经常主动给我们提供违法线索,这说明保护已经从‘我们要做’变成了‘大家要做’。”

媒体也协同发力,当地电视台、报纸持续跟踪报道联合护飞行动,新媒体平台则曝光非法行为。“从前老百姓觉得‘捕鸟玩不犯法’,后来看到新闻里的案例,再听我们宣讲,都会主动拆除鸟笼。”志愿者张奇(化名)说。

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让保护没有“死角”。线上,志愿者成立专项小组,监测群聊和直播平台的野鸟交易信息,一旦发现“卖鸟”“逮鸟”的线索,立刻同步给林草和公安部门;线下,他们沿着迁徙通道开展常态化巡护,及时发现问题,联动林草、公安和行动执法大队解决问题。

“这些年最大的成果,就是线上线下捕鸟卖鸟的都少了,市场净化得很好,让非法交易从‘肆无忌惮’变成‘无处遁形’。”志愿者们看着群鸟渐渐飞远,盼着它们明年春暖花开时平安返航。

“生态保护不是一日之功,我愿终生致力于志愿护飞。”哈尔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团队队长唐多吉说。和他一样,志愿队伍的每个人都在用行动加固着“天、空、地”生态屏障,让候鸟的迁徙路不再有罗网,让绿色成为中国北方最鲜明的底色。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