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2024年12月首飞的第一架原型机比,这架被大家叫做“准六代机”的战机,在进气道、尾喷管、起落架三个关键地方改得超明显。短短几个月就完成这么大的设计调整,外媒都直呼这是“中国速度”!
最近,好多军事网站和社交平台都曝出了歼-36第二架原型机的试飞画面,瞬间吸引了全世界军事观察家的目光。
和2024年12月首飞的第一架原型机比,这架被大家叫做“准六代机”的战机,在进气道、尾喷管、起落架三个关键地方改得超明显。短短几个月就完成这么大的设计调整,外媒都直呼这是“中国速度”!
从曝光的画面能看出来,歼-36二号机可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动了气动布局和隐身设计的“大手术”。
进气道全面升级DSI:这是最显眼的变化!首架机用的是类似F-22的CARET进气道,二号机直接换成了无附面层隔道超音速进气道(DSI)。
这技术咱们歼-20、枭龙早就用熟了,能减少零件、减轻重量,隐身效果还更好。
尾喷管重新设计:首架机用的是类似YF-23的内凹式尾喷管,主打极致隐身;二号机换成了棱角分明的二维推力矢量喷管,和F-22的有点像。这说明研发团队可能在优先保证飞行性能,让隐身和机动性更平衡。
起落架布局调整:从串列双轮改成了并列双轮,虽然不直接影响空战,但能优化机身空间,还能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看得出来设计已经从“技术验证”往“量产实用”靠了。
歼-36的快速调整,让大家对中国六代机的设计思路充满好奇。
推力矢量技术的加入太关键了!六代机大概率是无垂尾飞翼布局,飞行控制是个大难题。二维推力矢量喷管能提供额外的操纵力,刚好弥补这个短板。
而全面用DSI进气道,也能看出中国航空工业的成熟度——从歼-20到歼-35再到歼-36,DSI已经成了咱们先进战机的“标志性配置”。
军事观察家还发现,歼-36比现在的五代机大不少,应用三发动机,机腹有三个大型弹舱,载弹量说不定是现有战机的好几倍!
歼-36的迭代速度,直接展现了中国航空研发的硬实力。
美国“驱动”网站都报道了,从首架原型机亮相对二号机试飞,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三大关键升级,这种“边试飞边改进”的模式太让人佩服了。既能快速把试飞数据变成设计优化,还能大幅缩短从验证机到量产机的时间。
再看美国的NGAD六代机项目,早就因为预算超支、技术瓶颈拖拖拉拉。光概念验证就花了五年,供应链和预算问题更是让它难快速调整。
歼-36的设计特点,暴露了它的战略野心。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歼-36的作战半径可能超过4000公里,比歼-20的2000公里远一倍!从中国大陆东部机场起飞,就能覆盖关岛甚至更远的地方。
巨大的机鼻里,可能装了超大型AESA雷达,就算在400公里外猎杀目标,也能自己侦查,不用太依赖预警机。
分析指出,歼-36的核心任务可能是独自深入西太平洋敌后,给美国及其盟友在该区域的行动施加战略压力。
全球六代机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清晰了。
按照歼-20的研发节奏算,中国六代重型战机可能2031年就能服役,比美国空军的计划还早。
美国的NGAD项目(暂称F-47)麻烦不断,2024年7月因为技术问题暂停研发,直到2025年3月才由波音公司拿下合同。而且它的作战半径只有约1850公里,比歼-36差远了。
更厉害的是,中国不光在搞歼-36,还在同步研发至少两款轻型六代机,其中一款由沈飞开发,尺寸接近歼-20。多线并进的策略,让中国在新一代制空力量竞赛中跑得更快了。
从歼-20横空出世到歼-36快速迭代,中国航空工业正用实力完成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蜕变。
二号机的三大升级证明,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验证,而是直奔实战需求的精准优化。当美国的NGAD还在图纸上纠结时,歼-36已经用飞行测试定义了六代机的标准。
未来十年的天空格局,或许从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素材来源:网络媒体【文内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富贵不能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