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沸腾!大连万亿GDP实锤,双核协同藏着城市逆袭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5:35 1

摘要:上周六的大连星海广场,LED大屏突然跳转出“万亿倒计时”的动态标语,路过的市民瞬间围了过来——有举着手机拍视频的年轻人,有拉着孙子念叨“咱大连也追上南方大城市了”的老人,甚至卖烤鱿鱼的摊主都暂停收款,凑过来跟邻摊感慨“以后来旅游的人肯定更多了”。这份热闹,不是

文/南坊夜话

上周六的大连星海广场,LED大屏突然跳转出“万亿倒计时”的动态标语,路过的市民瞬间围了过来——有举着手机拍视频的年轻人,有拉着孙子念叨“咱大连也追上南方大城市了”的老人,甚至卖烤鱿鱼的摊主都暂停收款,凑过来跟邻摊感慨“以后来旅游的人肯定更多了”。这份热闹,不是凭空而来:2025年前三季度,大连GDP飙到7248.2亿元,增量605亿元,9.11%的名义增速不仅甩开省内其他城市,更在全国“准万亿俱乐部”里把温州(6732亿元)、徐州(6889亿元)甩在身后。再算上第四季度的“冲刺惯例”——去年大连第四季度GDP占比超27%,今年只需再补2650亿元就能破万亿,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已达2600.09亿元——“东北第一座万亿城市”,这次真的稳了。

比起干巴巴的数据,大连的突围里藏着不少“破圈小故事”,更藏着沈阳与大连“双核驱动”的协作密码,这比数字更能说明这座城市的底气。

在洁净能源领域,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的工人有个“抗冰骄傲”:去年冬天渤海冰情最重时,海面上的浮冰厚达30厘米,不少渔船都停港了,但风电场的38台机组照样转得稳,单月发电量突破1.2亿度,相当于给20万户家庭供了一个月电。“以前总听人说东北冬天搞新能源‘不靠谱’,现在我们用数据说话——零下15度,机组故障率比夏天还低。”风电场运维组长的话里,藏着大连从“重工老城”向“能源新城”转型的硬气,更离不开沈阳的产业链支撑。作为辽宁省“沈大氢廊示范项目”的核心参与方,沈阳企业在氢能储备与应用技术上的突破,与大连的港口零碳场景形成互补,而一汽解放与大连携手打造的新能源产业联盟,更让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加速落地 。

低空经济的热闹更接地气,而这份热闹是“双核”共燃的成果。今年夏天,大连金普新区开通了“金州湾机场-长海县”的低空通勤航线,25分钟就能跨海,比坐船快3倍。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富人玩具”,没想到很快成了“民生航线”:长海县的渔民凌晨捕的螃蟹,早上就能通过直升机运到大连市区的菜市场;游客坐直升机看海景的朋友圈,反过来带火了海岛旅游。民宿老板笑称生意涨了三成,这背后是沈阳航空研发实力的托底——沈阳作为我国重要的飞机研发制造基地,601所、沈飞的技术积淀,与大连的应用场景完美适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电动飞机技术,更为大连低空航线的拓展提供了技术参照,形成“沈阳研发、大连应用”的协同格局 。

就连最传统的水产品加工,大连的创新也有沈阳的“技术加持”。沙河口区有家做了20年冻鱼出口的企业,去年转型搞“预制菜+直播”,一场双11直播就卖了800万,连海外华人都来下单。老板感慨的“传统行业求变”背后,是沈阳农业大学与大连盖世食品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海鲜预制菜提供了口感优化与保鲜技术支撑;而沈阳着力打造的预制菜原料保供基地和东北区域物流中心,更让大连的海鲜产品能快速分销至东北腹地,直播间里的热度有了扎实的供应链后盾。

常有人拿沈阳与大连对比,说沈阳有“压力”——2024年前三季度沈阳GDP为6074亿元,增速5.1%,与大连存在差距。但沈阳网友的调侃背后,是“竞合共生”的常态:沈大联合申报的工业母机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地营收占全省比重超85%,沈阳机床的高端加工技术,正为大连的风电装备、船舶制造提供核心支撑。这种协作早已写入辽宁发展蓝图,“一圈一带两区”规划中,沈阳的装备制造优势与大连的港口开放优势深度绑定,营口、大连自贸片区的联动改革,更让“双核”的辐射效应叠加放大 。

有人说,大连破万亿,不只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是东北振兴“双核驱动”的“信心信号”。从2018年GDP刚过6500亿到冲刺万亿,七年里大连没靠“吃老本”,新能源、低空经济、新消费这些“新路子”,每一步都踩着沈阳与大连的协作节拍。就像星海广场上的老人说的:“我们不羡慕南方的快,更在意大连的‘稳’”——这份稳,是老工业基地的底子,更是“双核”携手的底气。

等着大连官宣“万亿”的那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更是东北振兴的清晰路径:不是单点突围,而是群策群力;不是各自为战,而是协同共生。你去过大连吗?有没有在低空航线的轰鸣里、直播间的香气中,感受到这种“双核联动”的新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来源:信马由缰齐鲁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