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当我读到席南华的经历时,第一反应是惊讶:一个高考数学只有63分的年轻人,走出师专,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反差本身就能戳中很多人的焦虑点。更让我在意的不是他到了什么位置,而是他一路走来的逻辑: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有趣”的执着和在关键时刻不放弃的
63分起步,师专出身,他却成为中科院院士——席南华用一生证明了一件事
说实话,当我读到席南华的经历时,第一反应是惊讶:一个高考数学只有63分的年轻人,走出师专,最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反差本身就能戳中很多人的焦虑点。更让我在意的不是他到了什么位置,而是他一路走来的逻辑: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对“有趣”的执着和在关键时刻不放弃的选择。你会发现,这条路对今天的我们,尤其是那些被分数和功利绑架的年轻人,有很强的反向启发意义。
回到他的早年,父亲让他提前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进入师专后并没有放弃。后来以第一名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又在导师曹锡华一句“那就继续读博士吧!”的鼓励下,把迷茫转成了坚持。说白了,人生很多节点都是一两个句子的选择题:退一步找安稳,还是再多走一步试试?我有个朋友小李,大学时也因为一篇论文卡住想转行,结果导师一句话让他坚持下去,几年后他回头看时也说那是对的赌注。席南华的故事提醒我们,很多所谓“天花板”其实是暂时的情绪,真正决定走向的往往是那一刻的决定。
在学术上,席南华长期耕耘代数群与量子群,取得了同行难以忽视的成果:对仿射A型Weyl群的证明、在国际顶刊的独立发表,都说明了他在抽象数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奖项和院士头衔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长年累月解决难题、反复被同行检验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把成果当作终点,而是把它转化为教育和传播的动力,这一点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研究并不是自闭的象牙塔,它能也应该回到课堂、回到社会。
关于教学和数学文化,席南华每周从北京往返上海上课,亲自编写线性代数教材,只因为他觉得现有教材“质量不够”。这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优质教育往往来自那些愿意亲自下场的人,而不是靠体制或口号。他常说数学不要先问有没有用,而要问有没有趣,这句话颠覆了当下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功利话语。数学的价值不只在即时可见的“用处”,更在于它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在数字化时代可能比一时的职业技能更长久。
作为中国数学会的理事长,他提出要构筑数学文化的精神家园,并将数学文化向社会辐射,这样的愿景很现实也很必要。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基础数学不再是少数人的高冷爱好,而是成为支撑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密码学等领域的底层思维资源。说到这里,我觉得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应更注重兴趣驱动、问题导向和跨学科交流,少一些分数焦虑,多一些长期项目和导师制的沉浸式训练。
最后,说句我自己的看法:席南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既有天赋的成分,更有那种在堵点上不轻言放弃的习惯。他那句“知道自己做不出来,也是一种收获”的感受,正说明了科学研究里失败的价值。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职业生涯同样是一个解题过程,关键不是一时的正确答案,而是养成面对困难仍能继续提问和尝试的习惯。要做的事情很具体:找一个能让你觉得“有趣”的问题,给自己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找到至少一位愿意在你迷茫时推你一把的导师,哪怕那句话只是“那就继续试试吧”。
你怎么看席南华这条从师专到院士的道路?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有没有因为“好奇心”而改变方向或坚持下去的故事,愿意分享吗?
来源:亲切湖泊i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