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状元刘春霖:大清亡后,民国对他竟如此厚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5:00 1

摘要:1905年的紫禁城,金榜题名的红绸还在风中飘动,新科状元刘春霖跪在太和殿前,三呼万岁时,不会想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放榜。三年后,大清亡了,这位"第一人中最后人"脱下官袍,却在民国年间活出了另一番模样——他没入仕新朝,却成了各方礼遇的"活文物",境遇比许

1905年的紫禁城,金榜题名的红绸还在风中飘动,新科状元刘春霖跪在太和殿前,三呼万岁时,不会想到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放榜。三年后,大清亡了,这位"第一人中最后人"脱下官袍,却在民国年间活出了另一番模样——他没入仕新朝,却成了各方礼遇的"活文物",境遇比许多前朝遗老更传奇。

一夕之间,从状元郎到"前朝人"

刘春霖中状元时,已32岁。他书法极佳,尤以小楷闻名,光绪帝见其试卷上"方整秀丽,骨力劲健"的字迹,亲笔圈为第一。可刚授职翰林院修撰,还没来得及熟悉官场,武昌起义的枪声就划破了京城的宁静。1912年溥仪退位那天,刘春霖正在整理光绪帝的御批,太监闯进来报信,他手中的毛笔"啪"地掉在纸上,晕开一团墨渍——就像他骤然被改写的人生。

不少前清官员转头投靠民国政府,刘春霖却收拾行囊回了河北肃宁老家。有人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只淡淡回应:"我这身本事是给大清学的,如今朝廷没了,就当回老百姓。"可他没想到,"末代状元"这个身份,竟成了民国社会递来的特殊名片。

民国的"文化国宝":各方争抢的座上宾

袁世凯当政时,派人拿着重金请刘春霖出山做"总统府顾问",他以"不懂共和"为由婉拒,却收下了袁世凯亲笔题写的"静观"匾额——不是为做官,是为匾额上的书法值得收藏。曹锟贿选总统时,特意请他去北平琉璃厂题写招牌,付给他的润笔费够寻常人家过十年,只因为"状元题字能聚人气"。

最有意思的是文人圈的态度。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派虽批判科举,却对刘春霖青眼有加。胡适在日记里写:"见刘春霖小楷,方知旧学之精,非白话能替代。"他们办《新青年》缺钱时,竟请刘春霖写扇面义卖,没想到一把扇字能卖二十块大洋,比鲁迅的杂文稿费还高。

连外国人都追捧他。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想请他当儿子的中文老师,开出月薪三百大洋,刘春霖却要求"先学《论语》再学白话",气得朱尔典直摇头,最后还是托人求了幅字挂在书房,向访客炫耀"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的笔迹"。

不做官的风骨:拒当汉奸的硬气

1937年北平沦陷,日本人找到刘春霖,许以"北平市市长"的职位,说"只要您肯出面,不用做事,每月坐领俸禄"。刘春霖把来人骂了出去:"我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你们休想让我做亡国奴!"

为表决心,他当着街坊的面,把日本人送来的米面粮油全扔到街上,还砸了自己最爱的端砚:"从此闭门谢客,不与汉奸为伍!"那段日子,他靠卖字为生,定价却极硬气:给中国人写,润笔费随意;给日本人写,千金不卖。有汉奸想强买,被他用拐杖打出门:"我刘春霖虽无官爵,还有一身骨气!"

民国政府没忘了他。1943年他贫病交加,国民政府秘密送来两千块大洋,附信说"先生虽不仕,风骨照汗青"。他把钱分了一半给穷苦邻里,说"国家危难,我不能独善其身"。

状元的遗产:比官帽更重的笔墨

1944年刘春霖去世时,家里没什么值钱东西,只有一柜子书法手稿和藏书。出殡那天,北平百姓自发沿街相送,队伍里有前清遗老,有民国学生,还有他教过的穷孩子。有人举着他写的"守正不阿"匾额,有人念着他常说的话:"状元只是个名头,做人的本分才是根。"

如今在河北肃宁的刘春霖故居,还挂着他中状元时的试卷复制品。讲解员会说:"这位末代状元,没在民国当过大官,却靠笔墨和骨气,活成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时代更迭时,身份或许会失效,但做人的风骨永远值钱。刘春霖在民国的待遇,与其说是对"状元"头衔的追捧,不如说是对一种坚守的尊重——尊重他不随波逐流的清醒,更尊重他在乱世中守住的那份中国人的体面。

来源:追溯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